又一个毕业季如约而至,各大高校陆续举办2024届毕业典礼,隆重又温馨。临行之际,毕业典礼上的深情寄语或温情脉脉,或殷殷嘱托,或谆谆教诲,或深切期盼,或浓浓祝福,都对毕业生们挥别校园,奔赴下一程山海具有特别的意义。
北大校长寄语本科毕业生:要甘坐科研冷板凳,勇闯学术无人区
在面向毕业生们的“最后一课”上,北大校长龚旗煌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打牢基础,涵养创新的源泉。“创新是当代的主题,一个国家的创新实力取决于基础研究的水平。”龚旗煌说,今年的毕业生中有900人是“强基计划”的首届毕业生,未来将在基础研究领域继续深造。他希望毕业生们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甘坐科研“冷板凳”,勇闯学术“无人区”。
二是跨界融通,拓展前行的路径。“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人类社会面临的许多问题高度复杂、相互交织。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科技等前沿科学技术的应用,深刻重塑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课题。大家要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时代的发展,突破单一视角,强化跨界的视野和能力。”龚旗煌希望,毕业生们用好在北大培养的跨界思维,带着科学精神和文化情怀,以多元立体的视角审视时代课题,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方案。
三是追求卓越,勇攀人生的高峰。“未来的人生之路是一场充满希望的旅程,但未必总是一帆风顺。”龚旗煌希望毕业生们未来勇于直面挑战,披荆斩棘,在点滴的进步中释放潜能,实现幸福生活。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寄语学子,让创新成为生活方式。
第一,不知足者常新。
这些年,我们的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在承受压力。中国发展到这一步,如果不持续创新、不深化改革,冲不破最后的关隘,会失去站上世界之巅的机会。新征程上,如果00后没有以创新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雄心,没有接续奋斗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信念,太看重知足常乐、安于一隅的小幸福,太计较社会资本的小得失,将容易在压力下止步,在焦虑中沉沦。
人的一生都在与压力和焦虑相处。年轻人天然地对压力比较敏感、容易焦虑。产生焦虑有很多原因,对前途迷雾的恐惧,手上没谱、心里没底的恐慌等等。与其被动排解负面情绪,不如化焦虑为翼、压力为帆,乘风破浪追求卓越。现实世界没有什么命中注定,走出“不知”困惑、“不安”境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知足”的创新奋斗。像钟扬老师那样:改变眼前一隅的事,再小也要干出精彩,造福万千苍生的事,再难也要去干,追梦的脚步永不停歇。
第二,让灵魂洒满阳光。
“卓越而有趣”是复旦人的生动写照,复旦人因为创新而卓越,因为创新而变得有趣。追求卓越、努力创新的人,离不开有趣灵魂的滋养。一个有趣的灵魂,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敏锐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幽默感,善于把寻常生活过出不寻常的滋味,从平凡中发现和创造不平凡。复旦人的创新之路,既离不开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和拓展,也离不开内心世界的耕耘与成长。
同学们入学的时候,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社会和家庭对于优质教育的获得感、体验感都有更高期待。几年来,尽管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做了许多工作,由于疫情和老校区更新周期等各种原因,总有不尽人意之处,我和同事们将不断努力和改进。但我相信,同学们对复旦园有着深深眷恋,因为她是一片沃土,让我们的灵魂扎下根去,长出复旦人的精神特质。
希望大家离开校园时,每个人都带走这样一盆“草根情怀”,用生活的阳光不断滋养它,让自己的灵魂像小草一样,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世界敏感好奇,同时又具备心灵韧性,心态平和、情绪稳定。终有一天,积蓄的生命力将旺盛绽放,开出创新之花,结出卓越之果。
第三,做“大局观玩家”。
这不仅是电子游戏高手的成功之道,也是创新者的成功之道。“王者大佬”会制定策略、预判局势、调配资源、把控节奏,持续积累优势,进而取得胜利。现实中,创新者不仅要审视前沿与趋势、识别机会与风险、布局长远与眼前,还要敢当责任、勇于冒险、灵活应变、沟通合作、实现共赢。
两周前,学校在完成既定程序后,正式启动本科学业评价体系改革。感谢同学们与学校共同推进改革,最终造福了师弟师妹。在前期过程中,我们欣慰地看到不少同学积极思考表达,主动参与建设;改革来临时,还有些同学理性反思,绩点是不是大学生活的全部?不论国内国外,GPA只是许多标尺中的一把。这次改革除了回应现实诉求,更重要的是破除“唯GPA”倾向,为同学们投身创新、成长为“干细胞”式拔尖创新人才松绑赋能。如果过于计较细节得失,不能快速适应变化、用好新赛道,这样的视野和心境都是比较狭窄的。
期待大家走上社会大舞台后,能超越眼前诱惑,用深远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执行能力,开创不同凡响的创新之路。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彭双阶期待毕业生们勇做时代筑梦人
谈及同学们即将开启的人生新旅程,彭双阶希望同学们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筑梦人。他送给同学们四个“锦囊”:
一是以理想信念的确定性应对人生际遇的“得”与“失”,树立远大的强国志向;
二是以奋斗目标的确定性应对工作方式的“冷”与“热”,保持久久为功的韧劲;
三是以精神追求的确定性应对生活情感的“苦”与“乐”,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四是以教育情怀的确定性应对文化传承的“守”与“变”,弘扬教育家精神,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青春不以山海为远,志愿只向家国未来”,彭双阶勉励全体毕业生不惧怕任何前进道路上的艰难困苦与风险变化,乘风破浪、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