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表达中秋美好祝愿的句子

首页 > 情感 > 作者:YD1662025-03-01 00:03:26

在佳节篇里提到,关于中秋佳节的诗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胜过其他佳节,故宜另外专篇分享中秋节的诗词佳作。中秋节之所以受重视,在笔者的认知里,首先是中秋为月圆之夜,有期待家人团圆相聚的情感需求,犹如俗语说的家好月圆庆中秋,其次与悲秋情有关,毕竟正常来讲每月都有月圆之夜,为何单独特别关注八月十五的中秋之夜,较为合理的解释想必是古代文人悲秋情节的驱动使然。可想而知,围绕中秋节而创作的诗篇成千上万,能够经历浪里淘沙传诵至今亦有上百首,在很多人的求学生涯里,曾学过最为经典一首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出自宋代文人苏轼之手的词作,在描写中秋的诗歌领域里,让苏轼之前的中秋诗词黯然失色,同样也让后世难以超越。让之前的中秋诗词黯然失色,当然是对苏轼过誉的提法,毕竟不能因为苏轼这首词着实写的好,就漠视其他中秋诗歌佳作,本文重点非评价中秋诗歌作品,而是想通过苏轼的这首杰作《水调歌头》引出话题,探究下中秋节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教育普及率提高以后,《水调歌头》无疑是人们最为熟悉的苏轼佳作,对里面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必定记忆犹新,甚至在中秋月圆之夜,朗诵起这些词句及分享至自己的社交媒体上。这首词有一小段序言,该词作于丙辰中秋,即1076年的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作这首词之前是欢饮达旦及大醉的情景,即说明苏轼这年中秋与一群好友纵情声色,饮酒大醉至第二天清晨,后面提到一句兼怀子由,也即说苏轼创作这首词的同时也念想及远在异地为官的弟弟苏辙(字子由)。较少创作词作的苏辙,在收到兄长这首兼怀他的词作的第二年中秋,在徐州欢聚一堂欢庆中秋佳节,为了回赠苏轼创作的兼怀词作,亦以“水调歌头”词牌创作一首词赠予苏轼。感情甚笃的苏轼苏辙两兄弟分别七年后首次欢庆中秋,当他们各奔前程再次面临分离时,苏轼亦有写作一首诗《阳关曲·中秋月》存世,表达了他们分离后,不知何年何月能够再会的感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这阕词,犹记得是高中时所学的词作,那时对该词所表达的意涵了解甚少,只知道是语文教师所强调的那般,是应付考试必须背诵的内容,十多年后回头再看它时,才算是对这阕词有全新的领悟,犹如很多人一般,品读曾经学习过的诗词,有一种后知后觉的感悟。词作的上阕,描写饮酒时赏月,从抛出明月几时有的问题开始,然后又提出不知宫阙为何年的疑问,想乘风而去探一探究竟,然而又开始急转直下,担心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受不住寒冷,还不如留在人世间舞弄清影,表达出作者有乘风去天上宫阙归隐的老庄出世思想,但是内心的入世思想依然强劲,通过一正一反的情感对比,凸显作者时处朝廷冷遇境况时的矛盾心理。下阕抒情,由中秋的圆月联想至人间的悲欢离合,朱阁绮户说明作者的生活环境是相当好的,却依然有浓郁的心事致使彻夜无眠,借说明月不应有怨恨,责问明月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才圆,相形之下,进一步突出作者的别离愁苦,然后笔锋一转道出这首词最为经典的几句,宽慰的说到,人世间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亦有阴晴圆缺,各有各的遗憾,自古以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最后两句则是契合序言所言的兼怀子由,期望远在他乡的弟弟苏辙,亦在赏月时念想彼此。

创作这阕词时,赵宋朝廷正在如火如荼的布施新法,对变法颇有意见的苏轼被迫外放至地方,先调任杭州任通判,调任密州是苏轼申请的,缘由也是契合兼怀子由,因为当时的苏辙也在山东任职,也因此在第二年中秋,兄弟两人在靠近山东的徐州得以聚首,当然彼此也有创作诗歌互赠对方。苏氏兄弟的感情深至如何程度不得而知,从他们创作的诗歌以及他们后来同时被贬谪至岭南时再次相聚的经历来看,兄弟情应是值得称赞的,据笔者在乡村所观察到的情况,百姓之家的兄弟感情深笃的极少,为争夺父母遗留下来的微薄财产而争斗到不可开交的比比皆是,俗话说,树大分叉人大分家,兄弟俩能保持深厚感情实属不易,总体而言,苏轼苏辙两兄弟的深厚感情,也是值得有兄弟的读者朋友欣赏。起初学习这阕词时,以为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误认为作者是想念千里之外的女人,毕竟这么柔情的话语,用来表达挂念兄弟,甚是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结合这首词序言来赏析,不得不承认作为文人的苏轼甚是矫情,不过用于文学创作,倒也恰到好处。

苏轼的这首中秋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表达出对月圆的向往情怀,对人世间的眷恋之意,通过浪漫色彩的描绘,潇洒自然的风格和行云流水般的语句,创造出中秋词的绝唱之作,该词一经流传开来备受推崇。佳作共赏,自有后世的学者朋友对该词解说纷纭,甚至夸张到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这个说法固然有点过,但足以证明这首词是极受激赏的。评价苏轼时,一般都说他是位豪放派词人,但该词无疑是偏婉约风格,当他作为密州地方长官时,率众饮酒通宵达旦,或许乐极生悲,遥望中秋明月时的内心情感并不积极,文学领域里描写遥望明月的诗词也普遍消沉,以至于影响今日的人们遥望明月时,亦难有积极的情绪涌现,多在失意的氛围里或内心有所感慨,人们才会遥望皎洁的中秋圆月。

该词上阕提及的词句“高处不胜寒”,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短句,现在是用来评价人们身居高位时的“寒”意,不过听到人们说这句话,一般是中下层人士所言,而极少听到真正身处高位之人道出此句,高处是否真的不胜寒不得而知,但是知道身处低处的人们总是在评价身处高位之人,有时候笔者亦有这种习性,对“高处不胜寒”脱口而出,表达对身处高位人士境况的理解。词的下阕,无疑是这首词的精华,从人有悲欢离合,到千里共婵娟,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辞藻功底,浅显易懂的语言,不但富有人生哲理,也深刻的诠释出作者豪迈的气概和豁达的胸襟,俨然成为人们容易脱口而出的经典佳句。词中的婵娟是指明月,因此千里共婵娟之意即千里之外的人们都可齐赏明月,这个说法源自南朝《月赋》的典故“隔千里兮共明月”,因此最后两句结合理解起来,便是说只要情人健在长久,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以通过普照大地的明月联系起来,也是契合作者挂念弟弟苏辙的心绪。

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收到兄长苏轼的词作《水调歌头》时,想必会有所动容,被其兄长中秋之夜呈现的矫情感动,想到兄弟两人多年为仕途而不得相聚,于是第二年聚首在徐州欢庆中秋,共赏明月叙兄弟情。相聚时,苏辙亦创作《水调歌头》词,不过词作的质素上远不及其兄长,故少为人知,与弟弟相聚在中秋节的苏轼,自然再无去年中秋之夜的柔情,如前文所讲的那般,欢度中秋过后,再次面临悲欢离合,苏轼的文学细胞便会活跃起来,创作一首绝句《阳关曲·中秋月》存世。阳关曲,又名渭城区,唐代诗人王维曾用此曲名留有佳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描写离别之情的,苏轼用此曲名作诗,其内在的寓意亦是,即送别即将远赴它处任职的弟弟苏辙。

《阳关曲·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首小作大意是说,晚间云雾慢慢退去,高空里散发出一片清寒之意,皎洁的银河悄然无声时,天上的白玉圆盘在缓慢的转移,此生的今夜里,不容易始终这么的美好,明年的中秋月明将会在哪里共赏。前两句写景,开篇并未直接描写明月,而是从暮云说起,讲到暮云收尽,周围环境散发出清寒,此时的月光方呈现在赏月者眼帘,后面才提到银河无声之时,月亮犹如白玉盘似的,也即说月亮在这年中秋之夜有冰清玉洁的美感。将月亮形容为白玉盘,或是作者借鉴唐代诗人李白在《古朗月行》中所言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秋词中,开篇说到把酒问青天,其实亦有借鉴李白诗作《把酒问月》,可见宋代的大文豪苏轼,亦多有欣赏前朝大诗人李白。后两句抒情,感慨中秋美好之夜的稍纵即逝,月圆之夜,好不容易七年来首次共赏明月,然而即将面临再次分离,想到明年还将有明月,甚感世事茫茫难自料,不知何时可再团聚赏月。

苏轼的这首中秋小作,平心而论属于小众之作,少为人知,远不及其《水调歌头》的知名度,正如笔者首次获悉苏轼这首小作是通过好友朋友圈获悉的,某年中秋节见到微信好友写上两句诗“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甚是觉得还不错,然之后才知晓它出自苏轼的手笔。在徐州欢度中秋佳节时,苏轼和苏辙两兄弟难得团聚赏月,并且为了唱和去年苏轼创作的《水调歌头》,苏辙亦创作《水调歌头·徐州中秋》,作为兄长的苏轼定是中秋之夜欣赏到胞弟的词作,并说到该词作中所言的“明月不胜愁”与“依旧照离忧”过于悲苦,苏轼却感慨的写到“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可以看出他们兄弟两人所表达的情感大方向是一致的,即欢庆中秋佳节后,不由自主的都萌生出到离别的伤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阳关曲·中秋月》是苏轼早年描写中秋节的佳作,在此之余,他人生下半段亦有创作一首中秋词作稍有流传度,即他处于贬谪途中所作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们在评价苏轼时,多以它下半段人生为重点,因为它下半段人生有多次贬谪经历,而且在贬谪后依然呈现豪迈豁达的性情,备受人们称赞,然而苏轼的这首《西江月》词却与它被贬黄州时创作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一般,并未呈现豪迈风格,苏轼虽被列为豪放派词人,但他创作的豪放词并不多,数量上逊色于辛弃疾和张孝祥等词人。由于年代久远,对苏轼词《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作于何时,为谁而作有不同的看法,能确定的是作于他被贬谪期间,甚至有学者认为,这首词作亦如前文提及的两首中秋作品一般,抒发的是他与胞弟苏辙兄弟感情。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宋)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这首《西江月》,上阕感慨人生的悲凉,说世间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经历凉凉的秋天,晚上风吹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至回廊,看到自己的鬓发 新生几根银丝。下阕抒情,感叹人生寥落的境况并暗喻世道险恶,说非好酒时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朵遮挡,在这中秋月圆之夜,不知能和谁共赏孤独的月光,只能自己端起一盏酒,凄然的向北远望。又到一年庆祝家好月圆的中秋之夜,却处于贬谪处境,发出人生如梦及几度秋凉的悲叹,实属文人的正常心境所为,却奈何一人远在贬谪寓所,寓意团圆的中秋月明之时,难免不对家人朋友充满念想。

下阕中的“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看似描写中秋之夜的自然之景,实则寓意被贬之后独身一人的孤冷遭遇,空有一身抱负却壮志难酬,对于最后两句则有不同的理解,将“中秋谁与共孤光”寓意成期待与胞弟苏辙再度共赏明月,而将“把盏凄然北望”理解成期许位于京城汴京的宋神宗皇帝能改变贬谪他的旨意。对该词所表达的深层寓意,不能脱离作者创作的境遇背景,倘若如学者所言的,这首词作于苏轼首次被贬黄州期间,则词作寓意倾向于是期许皇帝重新召回他,倘若是创作于再次被贬至岭南时期,这时已是宋哲宗当政,词作的寓意则倾向于如前文所言的念想兄弟情谊那般。总而言之,这首中秋词,相比他富有哲理意味的词作《水调歌头》显然逊色很多,在表现人生感慨程度上面犹感略胜一筹,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及凄然北望,当是阅世愈深之时方能道出的词句。

中秋月圆之夜,是继春节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又一个家庭团圆的日子,深得人们重视,一家人齐赏月也是家家户户常有的活动,笔者小时候一家人赏月乃平常事,成为游子飘在城市后,俨然已无再赏月的团聚场面,中秋赏月的概念也慢慢褪色远去,据笔者的观察所知,或许城里人已经不再秉持中秋节齐赏月的传统,更遑论逐渐空心化的乡下农村,在2024年这年中秋,差不多时隔二十年中秋节在家乡度过,俨然发现曾经热闹非凡的乡里,已经成为寂静之地。中秋佳节,今人的重视程度显然弱于几十年前,或许因为它含有浓郁乡村色彩,在笔者小时候的乡下,中秋节是个大节日,家家户户准备过中秋,皎洁的月光高空悬挂时,一家人在户外赏月其乐融融,而如今乡下的中秋已经悄无声息般,照此情势发展下来,有朝一日,本身含有强烈文学意味的中秋佳节,或许会慢慢淡出国人的市场,到那时的人们,恐难有浓郁的中秋节情感。

从唐宋时期的中秋诗歌作品来看,尤其是文人,甚是重视中秋月圆之夜,或多或少会激起内心的思绪而创作诗歌,以表达中秋时节的心理感受。苏轼的中秋词《水调歌头》受人们推崇之至,故在此文中,一并道出苏轼笔下甚是可读的《阳关曲·中秋月》和《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等作品,以便感知苏轼对中秋节的独钟情怀,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对中秋之夜的珍视,而且实际上,唐宋时期的著名诗词作者,或多或少曾有创作过中秋节的诗歌作品。中秋佳节的诗歌作品着实有点多,单论苏轼的以上三首中秋作品,都够读者好好品味一番,当然最应该赏析品鉴的莫过于《水调歌头》这首,它充分显示出中秋节在古代人们心里的重要地位,其浓郁的哲理思想亦是人们应当汲取的文学养分。

中秋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表达中秋美好祝愿的句子(1)

中秋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表达中秋美好祝愿的句子(2)

中秋怎么表达自己的心情,表达中秋美好祝愿的句子(3)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