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故事:
生命里总有些特殊的时刻,当时觉得很平常,但在很久之后的某个时候,突然明白它对你的影响是如此深远,终生难忘,终生受益。有求知、学习的机会就是幸福!感谢兰大,让我遇见了“大先生”;先生之大,使我看见了“大学问”;学问之大,使我感知到“小我”之外还有一个广阔无尽的世界。这也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恩师所说的,人这一生最重要的就是心无旁骛的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好、把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做好、把自己职责内的事情做好。
因为懂得,所以倍加珍惜。读研究生期间有幸担任了恩师课程助教,犹记得第一次设计课件的诚惶诚恐及不知所措,但唯责任与热爱不被辜负,尘埃落定前总是要拼尽全力。课题攻坚,磨砥刻厉,种子已破土,正参天!时至今日,我无不发自肺腑地感触:心有高山不迷路,感谢恩师带我上高山!
学生:徐真
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徐黎丽:做科研要能吃苦,沉得下心,坐得冷板凳。
师生故事:
我与徐黎丽老师的故事很平凡也简单,带着点点微光。可就是这点点微光,照明了我前进的方向。第一次遇见徐老师,是在大一莙政计划的讲坛上。她娓娓道来自己的研究历程,“做科研要能吃苦、沉得下心、坐得冷板凳,坚持下去。”从那时起,我就对徐老师心生仰慕了。
大二,终于能选到徐老师的专业英语课,实在幸运。徐老师带着我们一字一句的翻译全英教材,并且用专题的形式分享了她的课题研究。课堂之外,她总是细心解释我的一些很稚嫩的疑问,比如宗教学研究在国内外的情况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徐老师的课堂之外,我渐渐懂得为人师者的端正与真诚,渐渐懂得做学术需要的思想高标与实践品格,也明白了一个学者的专注与坚守,热忱与奉献。她将青春的汗水洒在西北的土地,将研究写在祖国的万里边疆。讲台上的她,田野上的她,都是那么熠熠生辉,令人敬佩。
学生:历史文化学院2019级本科生刘甦美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师曾向红:在我看来,鉴赏意识、批判意识、问题意识、规范意识,或许应该贯穿于我们做学问(读思问写)的始终。
师生故事:
进入大学后,我的第一门专业课就是曾老师的《国际政治概论》,曾老师循循善诱的引导、旁征博引的储备、幽默风趣的台风,都令我敬佩不已。也正是在曾老师的课上,我逐渐明确了自己大学四年的规划和目标。这两年,我时刻谨记曾老师“做学问先学做人”、“好好学习、多锻炼身体、多参加集体活动”等看似朴素却蕴藏深刻道理的教导。另外,我也在曾老师治学精神的感染和勉励下尝试进行学术写作,期间获得曾老师耐心的指导和宝贵的经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学生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
学生:孟祥毅
文学院教师陈晓强:教育就是爱的传递。
师生故事:
对于刚刚迈入大学校门而略带懵懂的本科生而言,陈晓强老师精彩生动的《古代汉语》课无疑让我吃了一颗“定心丸”。陈老师并没有刻意强调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对具体字词通俗易懂的讲解,带领我们一起感受并学习汉语、汉字的精彩世界。通过这些讲解,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汉语、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激发并增强了学习汉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学生:朱扬清
第二临床医学院教师柳芙蓉:没有思考的工作是没有灵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