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加班变成一场集体表演,我们在向谁证明努力?
深夜十点的写字楼里,键盘声总是比白天更清脆。隔壁工位的李姐又在朋友圈晒出电脑屏幕的特写,定位精确到楼层,配文"星光不负赶路人"。我盯着自己准时下班的打卡记录,突然想起上周五的荒诞场景——部门群里此起彼伏的"收到"声中,王总监凌晨两点转发行业资讯时,
不小心把给妻子的道歉短信,也粘贴了进去。
方洪波捅破的这层窗户纸,简直戳中了每个打工人的肺管子。去年冬天某个加班的雨夜,我亲眼看见实习生小张把Excel表格调成0.2倍速播放,就为了让鼠标轨迹显得更忙碌。这种心照不宣的表演,活像学生时代在老师眼皮底下偷翻的课外书,既怕被发现,又怕不被发现。
我楼上的张科长堪称"形式主义加班艺术家"。他的电脑永远停留在项目进度表界面,烟灰缸里按灭的烟头要凑成七星连珠才肯收拾。有次我帮他关电脑,发现浏览器收藏夹里存着二十多个在线麻将网站。这种黑色幽默让我想起老家过年*年猪的仪式,明明半小时能完成的流程,非要折腾出三跪九叩的架势。
前两天在茶水间撞见财务部老周,这个二十年工龄的老会计说了句大实话:"现在的加班啊,就跟老太太的假牙似的,白天得戴着示人,晚上泡在玻璃杯里才算踏实。"这话糙理不糙。上个月公司统计加班时长评绩效,冠军小王喜提"劳模"称号,结果被审计组发现他重复提交了三年的同一份报表。
《中国职场效率白皮书》
数据显示,73%的无效加班源于"表演焦虑症"。这种病会传染,上周我明明完成了工作,看着周围纹丝不动的同事,硬是鬼使神差地重做了三版早已敲定的方案。当加班变成自证清白的投名状,我们究竟在害怕什么?是领导的审视,同辈的压力,还是内心深处那个永远觉得"我不够努力"的声音?
某次部门聚餐,市场部刘总醉后吐真言:"我年轻那会儿加班是真赶项目,现在加班是怕年轻人赶超。"这种代际焦虑像滚雪球般膨胀,演变成工位上的军备竞赛。前些天看到95后表妹的求职简历,她居然把"能接受常态化加班"写在专业技能栏,这荒诞程度堪比把"会呼吸"当作核心竞争优势。
真正可怕的是,当表演性加班成为新常态,按时下班反而需要勇气。上周我准点离开时,电梯里遇到的每个人都在解释:"我去楼下取个快递""约了牙医复诊"。这种集体说谎的默契,像极了学生时代在老师面前假装咳嗽的课堂。当我们把演技打磨得越发纯熟,是否也正在*死工作中最后那点真诚?
方洪波的这盆冷水,该浇醒的不只是企业管理者。下次看到同事加班到深夜,或许该问一句:你是在追赶进度,还是在追赶某个虚构的观众?当写字楼的灯光次第熄灭,或许真正的星光,应该照在那些敢于直面生活本质的勇者身上。毕竟,工作的意义不该是熬夜熬出来的勋章,而是白天就能理直气壮完成的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