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张镃有首《眼儿媚》词曰:
元霜凉夜铸瑶丹,飘落翠藤间。西风万颗,明珠巧缀,零露初漙。
诗人那识风流品,马乳喜堆盘。玉纤旋摘,银罂分酿,莫负清欢。
白露为霜,秋风送爽。这个时节,葡萄熟了,满是诱惑。你看,古人也是最关切吃货三连问——好吃吗?能吃吗?怎么吃?纤纤玉手,现吃现摘,采摘果园,现场吃播啊,那肯定味道好极了,美妙像初恋,连人生都充满了意义——“玉纤旋摘”“莫负清欢”!
这首词也有人加了题目叫做“水晶葡萄”的,大约是以讹传讹。词里有“马乳喜堆盘”的话,所写当然应该就是“马奶子葡萄”了,或者并不是“水晶葡萄”——而且所谓“水晶葡萄”是新近才有的葡萄名品,可能宋朝人连“水晶葡萄”这个名目都没有听说过。
图源:仁怀市融媒体中心
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对葡萄的描述。《周南·樛(jiū)木》《王风·葛藟(lěi)》两首诗里都提到了“葛藟”,有些学者认为即当今葡萄科葡萄属的“葛藟葡萄”,在《诗经》时代属于野葡萄。又《豳风·七月》有“六月食郁及薁”一语,其中的“薁”也有学者注解为“蘡薁”(yīng yù),认为即当今葡萄科葡萄属的“蘡薁葡萄”。而原诗句“六月食郁及薁”中与“薁”并列在一起的那个“郁”是“郁李”,“郁李”对于古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水果,且种仁可食用、药用。而《诗经》时代“郁李”即或为栽培品种,又紧接着的诗句是“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所列举的这些作物,当时都是经过精心培植选育的——如此说来,这个处于与“郁李”并列位置的“薁”也就很有可能是经人工栽培的——这样考虑,则我国或许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经栽培葡萄了。
图源:六枝融媒体中心
但遗憾的是,现有的考古发掘材料,似乎并不支持这样的文学畅想。
认真从文学典籍中考索,所指向的葡萄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在西汉汉武帝时代。
据说葡萄是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自主带货回来的。《史记·大宛列传》载曰:“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者藏酒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馆旁尽种蒲陶、苜蓿极望。”但其实《史记》并未明言这“取其实来”的“汉使”就是张骞本使。不过,北魏贾思协《齐民要术》云:“汉武帝使张骞至大宛,取葡萄实,如离宫别馆旁尽种之。”
还有另一个说法是汉武帝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回了葡萄籽。见《汉书·西域传》记载,大略与《史记·大宛列传》相同。晋代张华《博物志》曰:“李广利贰师将军伐大宛,得蒲陶。”后《太平御览》载曰:“贰师将军李广利征服大宛,携葡萄种归汉。”
不论是张骞还是李广利,看起来,反正“葡萄入汉家”是汉武帝征伐“大宛国”的战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