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迈的李洪森以及手绘体招牌/SHELDON CHAU
许多在美国的华裔都感受到了令人恐慌不安的公众审视,尽管这种偏见歧视祖辈们早就不堪其重。
Sun’s Laundry在曼哈顿的社区,外界认为这就是脏乱差,鱼龙混杂之地。光顾洗衣店的客人大多是美国中产阶级人群,少数族裔在美国早已遭受不少口头歧视,最简单粗暴的就是管开洗衣店的华人移民叫“查理”。
“查理”这一词源于美国作家比格斯笔下的华人警探陈查理。在19世纪,美国社会出现了与“陈查理”有关的10部小说和40多部电影,这一名字成了当年美国人对华人移民惯用的代称,听着就像使唤唯唯诺诺的仆人。
△华人警探陈查理的形象/wiki
美国有多少间华人洗衣店,就有多少个“查理”。直到今天,人们已经渐渐淡忘华人被唤作是查理的时代,同样渐渐淡去的,还有华人移民与洗衣工非常深渊的历史联结。
华裔移民
撑起了美国洗衣业的半边天
“金子不是在加州的山里,而是在堆积如山的脏衣服里。”美籍华人作家郑约翰曾经在《华人洗衣店》这里这么写道。
如果19世纪的华人劳工冲的是旧金山“矿工热”的敲门砖,从20世纪开始,开洗衣店就是早期“金山存活的门票”。
△洗衣店就是早期金山存活的门票/wiki
在上世纪30年代,仅纽约都市区一地就有5000家华人经营的洗衣店,如此庞大的数量,以至于自成一体,被称为“华人手工洗衣店”。据1920年人口普查显示,美国近30%有工作的华裔是在洗衣店工作。
可以说,在美国洗衣业如日中天的辉煌时期,是华裔移民撑起了半边天。谁也没想过,经营洗衣业竟然也能完成淘金梦,从19世纪末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华人移民多来自广东台山,包括李洪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