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揭密:企业调节利润的手段】财务造假都是围绕"资产=负债 期初所有者权益 净利润(简单表述:净利润=收入-费用;详细表述: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投资收益 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这个动态会计平衡等式进行的,虚增利润表达为:资产↑ 费用↓=负债↓ 期初所有者权益 收入↑,虚减利润表达为:资产↓ 费用↑=负债↑ 期初所有者权益 收入↓。
(二)
【财报就是“毛估估”的结果】现代会计体系下的财报是不可能真实客观的,无论是折旧、摊销、公允价值、资产减值准备还是商誉等处理,需要估计的东西太多了,估计只有财务人员摇身一变成了神仙,才可能将这些“毛估估”估准了。因此,上市公司为了出具一份靓丽的2018年财报,目前财报筹划正在进行中...
(三)
【在建工程推迟转为固定资产调节公司利润】如果一家上市公司在建工程连续多年余额较高,且每年变动金额较小,一直没有转为固定资产。其目的是:1.在建工程一般会产生利息费用,未转固定资产之前,利息费用计入在建工程,转固之后直接计入损益,抵减利润。2.在建工程转固之后,需计提折旧,会减少利润。
(四)
研发费用究竟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其实它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是记入资产负债表,逐步来摊销这一块费用支出;而后者则是记入利润表,直接反映在当年度利润中。无论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研发费用都属于已经花费的支出。上市公司一般会选择在利润好的时候用费用化来处理,而在利润差的时候用资本化来处理。
问:为什么大家对于建生产线资本化没有争议,因为它带来经济利益确定性是非常大的,而研发费用能否给企业真正带来利益,判断起来比较复杂,这也就给一些企业钻了空子。我认为研发费用资本化处理,绝大部分情况下是不符合谨慎性原则的。
答:持续、大额的研发费用资本化,这主要发生在一些医药类公司以及高科技公司。由于研发费用在资本化和费用化之间很难量化,因此,很多研发费用比较高的公司,为了使利润增速看起来比较漂亮,都选择较大比例的资本化。
(五)
毛利率高的企业,通常是对上下游拥有话语权的企业,也就是有独门绝技,其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如果你发现一家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很高,但好像也没有什么独门绝技,那就值得怀疑了,你可以用现金循环周期指标来进行验证,如果现金循环周期明显拉长,就基本上可以证明这家公司的毛利率不靠谱。
粉丝:现金循环周期验证毛利率。
答:现金循环周期=库存周转天数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
(六)
什么是去杠杆,简而言之就是缩减负债(贷款和社融);相应,什么是加杠杆,简而言之就是增加负债。政府每次去杠杆的行动,都只能是短期的,最后都坚持不下去,目前经济下行又成为了政府、企业都无法承受的去杠杆之痛。这不,数据显示,我国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和社融规模增量都大超预期。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32300亿元,创单月历史新高;社融规模增量 46400亿元,创历史新高。每次试图去杠杆,最终都重新走向加杠杆,似乎成了必然的宿命。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减税等财政政策相匹配,让实体经济挣到钱,资金唯一的去向,就只能是去股市投机了。
放水钱多,必进股市。
很好地说明了这一轮“牛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