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杯Starbucks咖啡,不知不觉每天就多花了30元左右。而苹果手机如果用一年,一天是28元,而且通常用不只一年,所以比较起来咖啡比手机贵。
这是用“现金流”来校正我们心中的商品价格。
注意力,时间,金钱的关系,那个优先,其实就是看时间成本,现在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影响到的未来时间成本,考虑到时间成本现在和未来不一样,如果能做对未来有复利积累的事情,现在花的机会时间成本就是值得的。
比如,早上花半小时去跑嘀嘀顺风车,赚40元,在你现在的时间成本是值得的,如果把半小时用来学习英语或者商业知识,一年后每月收入增加三千,是大概率事情吧,未来的时间价值就超过现在,所以现在平价出卖时间做单次交易是不值得的
同样道理,用时间成本考虑事情,哪些重要的大事该做,哪些不划算的小事该用买的,就能当个明白人了!
运用:如何计算时间成本
我们来练习一下,在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成本如何计算,以及如何用时间成本的逻辑,来帮助决策。
假如,你的收入是1万元一个月。一个月有21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工作8小时。那么,你每小时的时间成本,就是1万元 / 21天 / 8小时 = 59.5元。
我们用一些场景做练习。
第一,你愿不愿意每月多花2000元房租,从距离1小时路程的地方,搬到公司楼下?
你每天实际花2小时在路上。所以,你每天投在交通上的时间成本,就是59.5元 x 2小时 = 119元。一个月就是119元 x 21天 = 2499元。多花2000元,搬到公司楼下,可以节省2499元的时间成本。你应该搬。
第二,你愿不愿意每天为你的手机工作20分钟?不愿意?我们算算账。
你花7000元买了一只苹果手机,只用了一年,就又换了。一年大概250个工作日。相当于你每天为手机花了7000元 / 250天 = 28元。
你一小时时间成本59.5元,所以你每天为手机工作了28元 / 59.5元 = 0.47小时,相当于28分钟。你说你不愿意每天为手机打工20分钟,但你其实打工了28分钟。
第三,你愿不愿意坚持二十年,不吃不喝,每天为你的房子打工8小时?
2019年广州房子的均价大概6万元左右,你想买一套100平米的房子,也就是600万。
假设算上利息,你20年大概,我是说大概啊,一共要花650万。那么,每天要赚多少才够呢?要赚650万 / 20年 / 250个工作日 = 1300元,相当于21.8小时。完了,我看你连觉也别睡了。
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关键性思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第一人生不像打游戏,在每分钟都是那么高效,单位时间内打怪收入都是一样的。对于出租车,上下班高峰期的时间要比其他时间更珍贵,雨天比晴天珍贵。把收入平均到每小时是否有失公允?
出租车老师在运用时间价值做出这个判断的前提就是,他在用1元的机会成本,来换的更高的时间成本,也就是说既然会堵车说明大部分是上下班高峰期(非常小的事故案例除外),那么他用付出1元的机会成本,在这个上下班高峰期获得25分钟的时间,是不是提高了他的“上座率”,
而这25分钟,不出意外(几率非常小)的话一定能够创造远超1元的价值,还是在不堵车的前提下,按照出租车平均30Km/t,那么25分钟可行使25/60*30=12.5Km,按照2Km/元,那么1元机会成本创造的价值是12.5*2=25元。
你说上海第一“的哥”能不赚钱吗?
第二,每天工作八小时,在工作时间内每小时价值59.5元不代表所有时间平均成本都是59.5元,早上去公司的时间不等值于这个价格。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我只要少休息1小时,就可以多挣59.5元,事实肯定不是这样的。
第三,传说比尔盖茨每小时赚2000万美金,我相信他只是干别时间创造价值,这个被平均的每小时2000万元无法衡量他在睡觉休息时候的时间成本。
出租车老师去火车站收费50元的例子中,如果省下来的25分钟没有接到客人,那就是空载,反而会陪了油钱1元,那是否就没有赚到那?
机会总是给有所准备的人,只有你省出时间才有机会去创造更多的价值,否则就算有乘客,你也没有时间去服务,所以可以理解成为1元的油钱首先买到了25分钟可以再次载客的机会。
根据时间成本省出该省的时间,首先是赚到了机会
第二个问题可以概括为“放弃休息1小时的时间,能否多得。工作时平均每小时59.5价值?”这里的情况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如果你放弃的这1小时
假设比尔盖茨专心致志1小时赚了1000万,接着什么也不做休息了1小时,那么我们说比尔盖茨平均每小时赚500万是否合理?
我觉得合理,可以这样想,他每小时工作消耗的精力价值500万,假设工作1小时消耗的精力需要休息1小时补足(实际可能并非这个比例)。
那么,第1个小时赚了1000万,消耗价值500万精力,第1个小时净赚500万;第2小时休息,恢复精力赚了500万,第2个小时净赚了500万。正好平均每小时500万。
关于 时间价值平均计算 和 工作休息关系问题 ,我有以下思考:
打个比方,假设我们吃4个馒头能够抵达100%饱的状态,那么在我们0%饱也就是饿的时候,吃第1个馒头提升40%饱的状态,吃第2个提升30%,吃第3个20%,第4个10%。
那么我们怎么确定每个馒头的价值呢?
实际上,每个馒头的价值是相互依存的,按顺序递减叠加。
这时候,我们说平均每个馒头价值25%,这并不是否认差别,而是为了方便计算比较。
作为整体,每个馒头贡献25%也没多大问题,因为只要少一个馒头,其他馒头价值都会随之改变,我们不该忽视『关系价值』。
工作时间同理,我们不能只关注高效工作的两三个小时,而忽略了其他工作时间与高效状态的整体关系。进一步而言,个人工作效率和努力程度很难衡量,这涉及经济学中『租』的概念。
如果100%饱以后继续吃馒头,就会撑,就会产生负加值,这和过度工作加班类似。馒头需要消化,员工需要休息。按理说,消化馒头的时间也应该算入吃馒头的价值考量,员工休息的时间成本也应该放入员工工作的时间成本,我觉得是默认算在成本里的。
当初自学PS的时候,先是在网上找资源自学,后面感觉进度太慢了,果断花了399参加了一个网上学习的课程,里面有PS多年经验的高手,亲临指导,效率快了很多,多节省一天的时间就把学费换回来了。
后来再有这种事情,也都是选择了付费模式,花出去的是金钱,节约的是可以换更多金钱的时间。免费的资源,感觉节约了金钱,花出去的时间成本会得不偿失。
虽然时间成本的概念是平均值,但是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更清晰、更准确的标定单位时间的价值,以方便决策参考。
有些人可能觉得,上班是创造了价值,所以下班休息的时间没有上班的时间那么贵。
换个角度理解,你的老板出价买了你的时间(上班时间)。那么剩余的时间,你觉得应该低于上班价还是高于上班价?
再换个角度理解,你一天的时间都没人买,然后有个老板买了,你觉得你出售的时间被低估了,还是高估了?
所以,如果你在上班,你要做的是不断成长,不断让老板觉得低估了你的单位时间成本。然而,只有非上班时间的均值大于上班时间的均值,才能整体拉升上班时间的价值。很多人之间的区别就在非工作时间的利用,所以,非工作时间的工作更重要,单位价值更高,应该做更有长远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