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发展模式的核心是什么,工业发展的十大特点

首页 > 企业招商 > 作者:YD1662023-10-28 03:38:47

(二)行业结构:主导产业多次更替

工业行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与轻、重结构变化保持一致,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1949年至1978年是主导产业由轻转重更替阶段。纺织、食品、森林、缝纫四大轻工业比重合计下滑了34个百分点,冶金、机械、电力、石油和化工的比重快速上升,机械工业在20世纪50年代末成为第一大工业行业。21979年至1998年,纺织服装和电子及通信制造先后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纺织工业产值占比在1978~1985年占比上升了2.9个百分点,是这一时期比重提高幅度最大的工业部门。1993~1998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比重提高了3.94个百分点,达到7.22%,跃升为总产值占比最高的工业行业。31999年至2011年是基础工业扩张阶段。这一时期,钢铁工业和有色工业分别上升2.19个和1.91个百分点,2008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占比高达9.13%,成为主营业务收入最高的工业行业。2006年后采矿业进入扩张周期,这主要是因为受到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占比提高的影响。同期,纺织服装等轻工业部门占比明显下滑。42012年至今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装备制造获得快速发展。汽车制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产值占比大幅上升,五年间分别提高了1.96个和1.8个百分点,成为占比最高的两个工业行业。而同期,采掘、冶金、化工等基础工业比重下降幅度较大。

(三)要素结构:资本深化趋势明显但劳动密集型行业占比更高

新中国成立后大部分时期内,资本密集型行业占比都呈现上升趋势[1]

,劳动密集型行业占比只在短暂的时间出现小幅上升。尽管如此,劳动密集型行业占比始终远超资本密集型行业,我国并未严重偏离劳动力丰裕的比较优势。11949年至1978年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占比快速上升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密集型行业总产值占比高达82.9%,重工业优先发展使得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比重在20世纪50~60年代上升很快,70年代则在高位波动,1978年资本密集型行业比重提高到了34.5%。21979年至1985年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短暂回升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大量涌现的乡镇企业优先选择投资少、回报快的轻工业部门,拉动了劳动密集型行业比重从1978年的65.5%提高到1985年的69.2%,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峰值。31986年至2011年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占比持续上升阶段。伴随重工业化重启,资本密集型行业占比快速上升,1998~2005年资本密集型行业占比短时间内提高了6.09个百分点,2005年占比首次超过4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是带动这一时期工业结构资本深化最重要的力量。42012年至今劳动密集型行业占比再次回升。淘汰落后产能、严控过剩产能使得资本密集型资源类行业增长放缓,同时,重工业部门中增长较快的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资本密集程度并不高,这使得劳动密集型行业2017年占比提高到约66%,接近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见图3)。

[1]使用2012~2016年5年的数据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将固定资产原价与平均用工人数的比值大于全部工业平均水平的16个行业界定为资本密集型行业,小于全部工业平均水平的25个行业界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判断依据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574—2011),参考该结果对更早的行业分类标准进行调整计算。

工业发展模式的核心是什么,工业发展的十大特点(5)

(四)技术结构:工业结构高技术化趋势不断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整体呈现出向中、高技术密集型行业[1]演进的趋势。11986年至1990年期间,工业技术结构较为稳定。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吸引外商投资规模有限,引进吸收再创新的研发体系也未形成,因而技术进步并未实现与工业增长的同步。21990年至2003年,在技术引进的刺激下,我国工业结构高技术化趋势显著。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鼓励外商来华投资高技术密集型行业,高技术密集型行业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拉动下占比快速上升。这一期间,高技术密集型行业占比上升了15.9个百分点。32004年至2012年是技术结构调整阶段。受低技术含量资源型行业大规模扩张的影响,这一时期中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较快,比重提高了1.9个百分点,高技术密集型行业比重下降了3.3个百分点。42013年以来,在创新驱动工业发展政策刺激下,高技术密集型行业占比重新抬升,2013~2017年占比提高了4.41个百分点,2017年达到了历史峰值水平31.1%(见图4)。

[1]使用2012-2016年5年的数据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将R&D经费投入强度低于0.85%(工业行业平均值)的28个行业界定为低技术密集型行业,比重高于0.85%但低于1.35%的6个行业界定为中技术密集型行业,比重高于1.35%的7个行业界定为高技术密集型行业。此外,尽管汽车制造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21%)不到1.35%,但与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合并计算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44%)高于1.35%。为了保持与之前行业分类标准的可比性,在2012~2017年的统计中将其按照高技术密集型行业计算。

工业发展模式的核心是什么,工业发展的十大特点(6)

(五)所有制结构:从单一结构到多元结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的所有制结构变化充分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和阶段性特征,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以标志性的体制改革实践为界,工业的所有制结构可分为四个阶段。11949年至1978年是计划经济发展阶段。1958年个体工业彻底消失,形成全民所有制工业和集体所有制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公有制内部,全民所有制工业占主导地位,集体所有制工业在20世纪70年代有小幅提高。21979年到1992年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在80年代破冰成长,“三资”工业、私营工业的产值占比从0提高到7%。另一方面,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集体所有制工业产值占比从21.53%提高到38.04%。31993年至2012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占比大幅下降,2012年二者合计主营业务收入占比降至10%以下。私营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占比迅速上升,2012年这两类所有制形式的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到54.86%,企业数量占比更是达到了74.54%。外资工业企业占比经历了从上升到下降的“倒U形”过程,在2005年达到32%的峰值后逐年下降。42013年至今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阶段。私营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已经超过1/3,企业数量占比则达到57.72%,对整个工业行业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外商投资企业占比降至9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特别是,2011年起我国工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开始下滑,工业正在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迈进。

(六)产业组织结构: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程度不断提高

1970~197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单位数在全部工业企业中占比在0.4%~0.66%波动,工业企业规模普遍很小。改革开放以来总体呈现行业集中度提高的趋势,大型龙头企业对工业经济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11978~2002年,大型企业总产值占比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累计提高了21.05个百分点,2002年大型企业总产值占比已经高达46.15%,单位数占比提高到4.81%,小型企业占比下降趋势在1992年后放缓。22003年新的统计标准将大型企业的门槛大幅提高,而中型企业的门槛大幅降低。2003~2010年大、中型企业的单位数和主营业务收入占比都呈现下降趋势,而小型企业占比则呈现上升趋势。32009年开始,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2015年又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落地,有效改善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中小型企业在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产业组织结构向合理化的方向演进(见图5)。

工业发展模式的核心是什么,工业发展的十大特点(7)

(七)地区结构:从非均衡和梯度发展到区域协调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受自然区位和政策因素的影响,我国工业的地区结构出现了多次趋势性的变化,可分为四个阶段。11949年到1978年是相对均衡发展阶段。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但在战备发展思维影响下,中西部地区也布局了大量工业项目,特别是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将中西部的地区工业比重由新中国成立时的约1/8提高到约1/6。21979年到2004年是东部率先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利用沿海区位交通优势,在国家优惠政策的刺激率下先启动工业高速发展,工业地区结构呈现明显的非均衡发展特征。2004年,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超过60%,比1978年提高了近1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比重在改革开放初期经历短暂和轻微的上涨后持续下降;西部和东北部地区比重则一直下滑,特别是东北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下降了9.5个百分点。32005年到2011年是梯度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先后启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逐步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倾斜。同时,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和政策优势的消失,中国特色的“大国雁阵”上演(蔡昉等,2009),中西部地区工业增速开始反超东部地区。到2011年,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较2004年下降了9.2个百分点,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提高了4.3个和4.6个百分点。42012年至今是工业经济区域协调发展阶段。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无论是发达的东部地区还是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都开始根据自身要素禀赋优势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工业经济地区结构总体向更加协调的方向发展。当然,新的工业结构性问题也开始暴露,受中西部地区要素成本上涨、环境保护加强和国际投资环境变化的影响,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速度放缓。2012~2017年,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并且高技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占到了全国的70%,同期,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略有下降,东北地区工业经济甚至出现负增长(见图6)。

工业发展模式的核心是什么,工业发展的十大特点(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