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体蛋白、包膜蛋白、毒粒酶
3、病毒的脂质:不是所有病毒都含有脂质。含脂质的动物病毒 (包括人病毒)比植物病毒和噬菌体的数量多。病毒脂质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酸酯以及磷脂(包括磷脂胆碱、磷脂醇胺、磷脂丝氨酸、鞘磷脂等)。
4、病毒的碳水化合物:所有的病毒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因所有的病毒都含有核酸,核酸中的碳水化合物是核糖或脱氧核糖。然而,某些病毒也含有非核糖碳水化合物,这有两种情况:
(1)在某些噬菌体DNA中,有葡萄糖残基与嘧啶结合,如在偶数噬菌体,DNA中的5羟甲基胞嘧啶通过0-糖苷键与葡萄糖相连接;
(2)在某些病毒的包膜中,多糖可与蛋白质相结合(即糖蛋白),或可与脂质相结合(即糖脂)。
5、病毒的其它成分。
四、病毒的发现
1、著名科学家巴斯德与狂犬病: 从病毒的发现到目前仅有百余年的研究历史,人类对病毒的记载却已经有四百多年了。早在1566年就有了关于疯狗咬人致病,即狂犬病的记载,并发现它能够传染给其它许多动物。说到狂犬病,人们自然会想到关于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1822-1895)那段脍炙人口的故事。1881年,巴斯德组成一个三人小组开始研制狂犬病疫苗。在寻找病原体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许多困难与失败,最后还是在患狂犬病的动物脑和脊髓中发现一种毒性很强的病原体(现经电子显微镜观察是直径25纳米~800纳米,形状像一颗子弹似的棒状病毒)。在细菌学说占统治地位的年代,巴斯德并不知道狂犬病是一种病毒致病,但从科学实践中他知道有侵染性的物质经过反复传代和干燥,会减少其毒性。他将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后,再将这些减毒的液体注射狗,以后狗就能抵抗正常强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1885年人们把一个被疯狗咬得很厉害的9岁男孩迈斯特尔(Meister)送到巴斯德那里请求抢救,巴斯德犹豫了一会后,就给这个孩子注射了毒性减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后再逐渐用毒性较强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潜伏期过去之前,使他产生抵抗力。结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迈斯特尔后来当了巴斯德研究所的守门人。在1886年还救活了另一位在抢救被疯狗袭击的同伴时被严重咬伤的15岁牧童朱皮叶,现在记述着少年的见义勇为和巴斯德丰功伟绩的雕塑就坐落的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外。巴斯德在1889年发明了狂犬病疫苗,他还指出这种病原物是某种可以通过细菌滤器的“过滤性的超微生物”。
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1822-1895)
2、中国医学古籍的病毒病记载:我国早在10世纪就有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记载,16世纪的明代则已经发明了用病人的皮痂磨成粉末通过鼻孔接种来预防此病的方法。在清代医学著作《种痘心法》中说:“其苗传种愈久,则药力之提拔愈清,人工之选炼愈熟,火毒汰尽,精气独存,所以万全而无害也。若时苗能连种七次,精加选炼,即为熟苗。”从这段文字看,我国人民在人痘苗选种培育上是完全符合现代疫苗的科学原理的。这种对人痘苗的选育工作,是和今天用于预防结核病的“卡介苗”的定向减毒选育而保存抗原性方法的原理完全一致的。
天花病毒
3、牛痘接种法的发明:公元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Edward Jenner,1749-1823)接种牛痘预防天花试验成功,公元1798年发表了有关论文。种牛痘法于公元1805年(清嘉庆十年)由澳门的葡萄牙商人传入我国。因为牛痘比人痘更加安全,我国也逐渐用牛痘代替了人痘,并改进了种痘技术。因此病毒的人工免疫法是中国人发明,由英国人完善的。这也说明我国人民不仅善于发明创造,而且善于接受外来的科学文化,使我国固有的科学文化更加灿烂光辉。
牛痘接种法的发明
五、病毒的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