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这段中,一个“愿”字最是苦楚。分明身上衣裳单薄,难以御寒,却还是希望天气能更冷一些,这是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心态,是在当时恶劣的生存条件下的畸形愿望。因为比起身体上受的辛苦,他更需要维持生计,只有天气更冷,他才能卖更多炭,才能活下去。
与这首诗时间相差不远的《观刈麦》里,白居易也曾写过相似意味的句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农忙时节,烈日炎炎,人们做活,累得汗流浃背,已经不知道热了,反而更加珍惜这长长的夏日,珍惜这些收取麦子的时间。
虽然两首诗一个写的是农民群体,一个是独自卖炭的人,一个是盛夏,一个是寒冬。但透过这一幕幕缩影,可以看出当时整个国家的人民大多都处于水深火热中,奔波、劳碌,好养活自己和家人。
其实诗写到这里,也只是让人感叹百姓生活不易,日子劳苦。无论如何,卖炭翁终于盼来了一场大雪,他烧的炭有了出路,于是他拉着一牛车的炭,迈进了天子脚下。即使雪路难走,天气寒冷,他也不在乎,只希望在这片达官显贵的居处,能遇到阔绰之人,他的炭也能卖个好价钱。
这样,至少他以后有一段时间里就不用挨饿受冻了。生活到了这里,总还是有希望的。可下面的一整段,才是最让人气愤,也是本诗着重讽刺的地方。
黑暗的时代“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在写《卖炭翁》时,题注是:“苦宫市也。”宫市,名义上是说当时的唐代宫廷,需要物品就去市场购买。但由于制度本身不合理,还有负责此事的宦官中饱私囊,说是购买,不如说公开掠夺。
这也是中晚唐时期的黑暗了。此时的唐德宗宠幸宦官,给予他们的权力和纵容都很大,类似的现象也就越发猖獗。每到采买时,宦官里就有数十人分布于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廉价钱强行换取别人的货物,无异于抢劫,百姓甚为之苦。
而这首诗中,就详细写了这段故事。卖炭老翁正在歇息,忽然传来一阵马蹄声,原来是宫中负责采买的官员,高高坐在马上,趾高气扬地来“买”他的炭了。
老翁自然不愿意让自己的血汗付之东流,但又怎能,怎敢抵挡他们的力量?一车的炭,尚未能卖出去,就都被那群人强行牵走了,留给他的买炭钱,不过是系在牛角上的半匹红绡,一丈白绫罢了。这些东西卖也卖不出,也不能用来御寒,老翁除了捶胸顿足多日辛苦全都白费,以后日子不知如何过得下去,他还能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