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第一天已经悄然开始。18年终于在兔子稀里糊涂中度过了。今天是元旦,本打算出去旅游,可是看到电视上人山人海的画面,毅然决然的打消了念头。葛优躺在温暖的躺椅上,打盹的兔子忽然有一个疑问。元旦是阳历的1月1日,阳历是外国人的记年法则,那么元旦也就是外国人的节日了?
翻阅了一番资料后,才发现讲元旦是外国人的节日,对,但是也不对。
首先我们熟知的元旦只是我们国家的叫法。在国外人家可是正在热热闹闹地过着新年呢。阳历的1月1日是许多国家的法定新年。但是在中国讲到新年,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另有其人了。近代西化严重,元旦的新年味道也越来越重了。中国人其实过着两个新年了,想想还有点小激动。
“元”在中国古典意义中代表的是万物的初始,“大哉乾元”。这里插播一下,元朝之所以用元字作为国号也是有这层意思在的。所以不要讲元朝不是中国的朝代了。狭隘的民族思想已经不适应现在中国的国情。中国的主体文化从来就是多种文化不断融合和互相交织形成的。那么“旦”字也很好理解了。象形字下面一横代表地平线,上面一个日字代表太阳初升,也就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元旦两字在一起也就是预示着新的一年的开端了。
古时候元旦有三层意思:“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所以在古代大部分时间里咱说的元旦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农历新年了。
为什么说大部分时间里呢?因为元旦被规定在正月这事是咱们汉武大帝老人家定下的。早在夏朝时期中国就已经有元旦说法了。那时候元旦是定在了孟喜月也就是农历正月。但是到了商朝元旦又变成了腊月也就是农历的十二月。周朝的元旦规定的是冬月(农历十一月)。始皇帝扫六合后规定国家的元旦是阳春月(农历十月)。汉武大帝后来下令将元旦定在了孟喜月。那么这个规定也一直沿用到了清朝。
时间划过,到了民国时期,国父孙中山先生决定学习西方历法,才正式将阳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因为两个历法在当时的社会都十分盛行,所以在叫法上很混乱。农历的1月1日叫新年,元旦,阳历的1月1日也可以叫新年,元旦。所以形成了老虎老鼠傻傻分不清楚的情况。好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新定义了2个节日的名称。阳历的1月1日正式被叫做“元旦”而不叫新年了。农历的1月1日正式名称为“春节”。这样农历的1月1日老大哥用了几千年的名字正式被小弟拿走了,自己用了另外一个名字。
在中国,大部分人还是更加看重春节的,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春节的气氛比元旦的节日气氛要浓烈多了。随着国家的一步一步崛起,中国元素文化也慢慢的展示出了自己强大的辐射能力。希望有朝一日世界上也能有大量的国家开始学习中国,过春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