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二月,又被叫做腊月,这是大家都熟知的。可是大家知道,为什么把农历十二月叫做腊月吗?
这其实和上古时期,先民们的生产习惯有关。
那时的人们,其实也跟我们现在一样,每天为了吃饭问题发愁。只不过不同的是,我们现在是为了吃什么发愁,那时人们是为了有什么可吃发愁。
当时人们的食物来源,还离不开打猎。可打猎这件事,完全靠的是运气。有时候运气好,猎物打得多,肉一下子吃不完;有时候运气差,打得少或没打到,那就没肉吃。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把运气好时吃不完的肉,留到打不到猎时吃呢?
于是制作腊肉的方法,就被先民们发明了出来。
实际上,这个“腊”字的本来意思,从字形构成上,就可以看出来。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编写了一本《说文解字》,其中就说:
腊者,从肉,从昔,昔亦声。
也就是说,这个“腊”字是由一个“肉”字,再加一个“昔”字构成的。而这个“昔”字的本来意思,就是:
干肉也,从残肉,日以晞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古人把吃剩下的肉,经过腌渍以后,放到太阳下面去晾晒。而再加个“肉”字,只不过是为了突出,腌渍、晾晒的是肉。
这其实就是腊肉,最古老的制作方式。
接下来问题来了。做腊肉和农历十二月有什么关系?这其实是因为农历十二月的时候,天气干燥少雨,不但云层薄还多刮西北风,最适合把平时吃剩下腌渍起来的肉,拿出来放太阳底下晾晒。
这就是把农历十二月叫腊月的原因。
另外,由于农历十二月,在我国传统历法农历中,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预示着新旧交替。因此古人对于腊月相当重视,往往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所以这个“腊”字,也就有了交接、祭祀的意思。例如东汉学者应劭,就在《风俗通·礼典》中记录说:
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古人在腊月举行的祭祀,也被称之为“腊祭”,有政府层面组织的祭祀,也有家庭为单位的祭祀。家庭祭祀的对象是什么呢?《礼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孟冬之月,门闾腊先祖五祀。
也就是说在古时候,家庭祭祀的对象是自己的列祖列宗,还有五位家神,分别是门神、户神、窗神、灶神和土地爷。而且这种祭祀活动,从一入冬就开始了。
对于现在来说,古人的这些行为,确实有点迷信。不过从这里面,我们更应该去体会的,是古人那种不忘根本、心怀感恩的情感。
佛家有一句话,说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其实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最讲求的就是为人一世,不要忘记初心,不要忘记根本。因为我们的先哲大贤们最明白:
今人谓古人为古,后人谓今人亦如是。
我们嘴里说的古人,曾几何时,他们还不是和我们今天一样?对于后人来说,我们不也是他们嘴里说的古人?
这就是人生,这就是延续。
所以,如果我们不想让自己的子孙,把我们给遗忘了,作为古人子孙的我们,又怎么可以把他们遗忘了呢?
大家说是不是这么个道理?
本文为“索彦聊诗词”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