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牛蛙蝌蚪肥水怎么养,牛蛙怎样养才会产卵

首页 > 三农 > 作者:YD1662022-11-19 21:58:26

园林、大田平地养殖法:此法的特点是养殖面积大,可就近利用园林、大田的落叶、枯根、杂草、农家肥料等有机物,充分利用园林、大田对蚯蚓栖息的有利条件(如有自然阴蔽,小气候条件对蚯蚓繁殖较适宜)。在这种条件下生长繁殖的蚯蚓比室内恒温下养的粗壮,生活力更强,能直接利用蚯蚓改良土壤,促进农、林业增产,此法虽然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单位面积产量较低,但成本低。因此,是一种值得大力提倡与发展的养殖法。

其一,园林养殖法一般是在开春后,在果树或其他树林行间开沟,沟内铺放饲料,投入蚯蚓(包括自然诱集),覆土填平,往后要适当保持沟内饲料的湿度。沟的宽度要依据林间宽度、饲料的多少而定。沟的深度要根据地下水位的高低、土壤干湿等情况而定。如桑林中养殖蚯蚓,桑树行距一般为1.3米,在行距中心挖35~40厘米宽、15~20厘米深的沟,填入饲料,养殖蚯蚓,结果每亩(1亩折合666.7平方米,下同)桑田可繁殖蚯蚓20.4万条,桑叶增产近1倍。在葡萄行间养殖蚯蚓,每亩每年可收葡萄2000千克,蚯蚓500多千克,效果非常好。

其二,大田养殖法多结合作物的栽培,同时养殖蚯蚓。一般来说栽培多年生植物的农田比1年生的更适宜,叶面茂密、遮阴时间长的作物,以及水肥条件好的农田养殖效果更好。例如,在多年生、叶面指数大的聚合草行间,开宽、深15~20厘米的沟,放入饲料与蚯蚓种,覆土后经常保持饲料、土壤湿度在30%~33%左右。注意隔行采收聚合草叶,田边种上高秆作物(如向日葵、玉米等)。冬季聚合草枯萎,行间种上绿肥作物,以利遮阴。条件好的可用塑料膜覆盖保温。另外,在栽培白薯、蚕豆、棉花、白菜、小麦、玉米等作物的农田中都可养殖蚯蚓。蚯蚓的采收可在作物收获后翻地、整地时进行。

2)蝇蛆的养殖。成蝇生长繁殖速度比蚯蚓快,一般雌蝇一生可产卵约1000粒,生活周期(指从卵孵化为蝇蛆,到蛹羽化为成蝇开始产卵的时间)为15天左右。但粗放养殖时,控制不好则变为苍蝇,有碍环境卫生。笼养时则成本大大高于蚯蚓,由于繁殖快、营养价值高,因此是牛蛙饵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平地粗放养殖:用发酵过的鸡粪、猪粪或食品厂的下脚料(如酒糟、酱油渣、醋糟)、屠宰场的下脚料等混合,平摊于地上,引诱自然界的苍蝇在其上产卵。一般每千克料在7天内可收获150克左右的蝇蛆。采用此法的关键是要及时收获蝇蛆,及时拿去喂牛蛙,否则人工生产的大量苍蝇飞出养蛙场,将给人们带来极大危害。也可把培养蝇蛆的料放入筛内,将筛放在容器之上,或挂在离养蛙池水面30厘米上方,利用蝇蛆的避光性与钻孔性,从筛上钻出,落入容器内或饵料盘上,成为牛蛙的活饵料。

笼养:用铁条做若干个长60厘米、宽高各40厘米、四周用尼龙窗纱密封的蝇笼,笼的一侧开一个直径为20厘米的圆洞,用一个两头空的布筒,一端缝在洞边上,供添加培养料用。每笼可养种蝇约1万只。

种蝇的饲料为奶粉、红糖。每1万只种蝇每日用奶粉5克、糖5克,以适量的水煮沸,冷后装一个小盘内,其中放几根短稻草,供种蝇舐吸。另用一个较深的小盆或碗,内装含水量70%的麦麸或米糠,放在笼内供种蝇产卵用。在24~33℃条件下,雌种蝇每只每次大约可产卵100粒,卵呈块状。每天从蝇笼内取出有卵的麸、糠料,放在育蛆料(鸡粪与猪粪的比例为1∶2)上孵化,料厚约7厘米,湿度约70%,温度18~33℃,经3~32小时可孵出幼虫,4~5天幼虫吃粪料后生长至化蛹前,即可采收。每500克粪料可养出蝇蛆约1万条,平均每条重20~25毫克,总重为200~250克,即料蛆比约为2∶1。

种蝇一生产卵5~6次,7~10天后即开始衰老,此时可将蝇笼用沸水处理,*死衰老的种蝇,然后再装入新种蝇。

3)蜗牛养殖。蜗牛种类很多,目前养殖种类多为褐云玛瑙螺。养殖方法主要有:

野外养殖:选背风、阴暗潮湿、长有杂草的山麓、山坡或荒地作为饲养地。饲养地内还可种植一些蜗牛爱吃的绿色植物,如麝香草、三叶草、荨麻、甘薯和蔬菜。这些植物既可作为蜗牛的饲料,又可遮阴,增加环境湿度,有利于蜗牛生长繁殖。在蜗牛养殖场周围建围墙,以防蜗牛逃逸。饲养场内土壤应疏松、潮湿,以利蜗牛产卵、孵化。在这种环境下,每平方米可养蜗牛250只左右。在温暖、潮湿多雨的南方,野外养殖蜗牛适于生长的时期长,饲料充足,成本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箱式养殖:用1厘米左右厚的木板钉成饲养箱,规格大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以利于操作管理及节约板材为准。箱上用纱窗或竹帘等遮盖,防止蜗牛外逃。为节约用地,可将养殖箱叠层放置,其高度以不超过人高为宜。箱底铺3~5厘米厚的湿沙或菜园土。在沙土上放一木板作为饲料台,在其上可投放植物的鲜叶,并添加一些湿麸皮或米糠以及压碎的蛋壳或蜗牛壳,要注意室内保持潮湿。经常清理箱内的残食及蜗牛粪便,保持清洁,这样,蜗牛在箱内即可很好地生长繁殖。为了便于管理、采收,可将不同生长期或不同大小的蜗牛分箱养殖。一般每平方米可养蜗牛600只左右。此法方便灵活,能充分利用室内空间,同时能人为地控制室内温、湿度,较野外养殖生长时期长,可获得更高的单产。但花费人力、物力较多,生产成本相应增加。

温室地面养殖:在温室地面铺沙13.3~20厘米厚,经常保持潮湿,室温控制在25℃左右,在距地面33厘米处安装1圈低压(36伏)防逃电缆,蜗牛触及裸露的通电电缆受到电击而缩回。投饲及其他管理与箱式养殖类同。采用此法可常年大面积进行生产。

蜗牛属植物食性动物,不耗费肉类及大量粮食,经济价值较高。养殖的蜗牛敲碎后直接喂牛蛙,也可取蜗牛的腹足供人食用,利用下脚料喂牛蛙。

水生的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生长繁殖速度快,螺壳较薄,是牛蛙的好饵料,可在牛蛙池或蝌蚪池中兼养。

4)黄粉虫(也称面包虫)养殖。黄粉虫原是一种粮食害虫的幼虫,经选育成为人工养殖的动物性饵料。它属鞘翅目中的一种完全变态的昆虫,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虫(甲虫)4个时期。在室温25℃、湿度65%左右的情况下,卵经6~7天孵化为幼虫。在充分供应麦麸、菜叶或无毒树叶草叶的条件下,幼虫蜕皮15次。每蜕皮1次,虫体长大一些,约经两个半月生长发育成为蛹,1周左右蛹变为成虫,成虫善爬行,但不能飞。成虫生活期约4个月,前2个月为产卵盛期。刚产下的卵为淡黄色,长椭圆形,比芝麻粒还小,卵表面常黏附有细小的麦麸,肉眼难以看见。黄粉虫的生活周期共计3个多月。一般养殖条件下大约2千克麦麸可生产0.5千克鲜黄粉虫。每口长约60厘米、宽40厘米、高12厘米的养虫箱可养大幼虫2~3千克。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室温和湿度。每日添撒麦麸、平铺菜叶(或无毒、适口性好的野草叶及树叶)1~2次,并注意防治疾病与天敌。

5)草履虫的培养。草履虫是原生动物门纤毛纲的单细胞动物,个体长约0.1毫米,在水中生活。以肉眼仔细观察,草履虫像是悬浮在水中的白粉笔末,以显微镜观察,形似倒置的草鞋。草履虫个体虽小,但可作为蝌蚪的优良饵料。

草履虫一般采用稻草浸水培养。取新鲜的稻草(旧稻草也可),选择近根部的几节(此处常黏附有草履虫的休眠包囊),剪成1.5~2厘米长,再将其揉松软后浸入缸或池水中,稻草与水的体积比约为1∶5左右,浸入量以水不溢出缸口为准。再在缸、池口上盖以清洁的塑料布,以防杂物及灰尘落入,在水温20~24℃、光亮的环境下,数日后即可见水中悬浮着大量的草履虫。此时起,每天可舀取1/4的稻草浸液(内有草履虫)倒入蝌蚪池作饵料。快舀完稻草浸液之前,还可加入水继续浸泡稻草,如此可重复培养和使用几次。

在天然池塘、水沟或水坑中,因浸泡有稻草、麦秸或其他植物,也可发现有大量的草履虫或其他单细胞动物生长繁殖。一般也可采取充当蝌蚪的饵料。

6)水蚤的培养。水蚤俗称鱼虫、红虫,是小蝌蚪的理想蛋白质饵料。培养方法是将培养池池水排干,清塘消毒后,每平方米池内撒干鸡粪、酱油渣各1千克(或加入其他畜禽肥料),最好让日光晒1周后灌水40厘米深,并放入少量水蚤种源。几天后池水变绿,两周左右池水中即繁殖出大量水蚤。可逐日捞获适量水蚤喂小蝌蚪,并适量往池水中施有机肥,以利水蚤继续生长繁殖。

(2)活饵料的诱获。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可在养蛙池上方装3盏20~40瓦的黑光灯,分上、中、下排列。上方灯要高于围墙1~2米,以引诱池外远方昆虫。下方灯距池水面大约0.3米,使昆虫扑灯时误入水中,易于被牛蛙捕食。中间的灯起诱导作用,吸引上方灯附近的昆虫经中间灯到下方灯部位。每盏灯每晚开6小时,约耗电0.2千瓦,诱虫范围达1333.34~2000平方米。

每年从谷雨到霜降时节,夜晚8—12时,开灯诱集飞蛾、飞虱、叶蝉等昆虫,待飞来的昆虫较多时,可自上而下依次熄灯,致使昆虫更快、更多地飞落池水中。据统计,每盏40瓦的黑光灯,5—10月份,日开6小时,平均每年每盏灯可诱集昆虫约30~60千克。诱虫多时每夜可达0.5~1千克。

为防黑光灯漏电,应安装防雨装置,电线不得裸露,雨天停止开灯,要经常检查安全用电情况,及时进行维修。

(3)死饵料的准备。大批量精养牛蛙,除了养殖、诱获活饵料外,还必须驯养蝌蚪及幼蛙、成蛙吃人工制备的死饵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大批牛蛙所需的饵料供应。

1)牛蛙的死饵料准备。主要包括收获的青绿饲料及加工制成的豆谷饲料、油粕饲料、糠麸饲料、动物性饲料、无机盐饲料等的准备。

2)人工配合饲料的配制。牛蛙人工配合饵料的配制,应根据牛蛙及蝌蚪个体大小、生理状态、饲养数量与环境等情况,参照营养标准、饵料营养成分及其含量,制订合理的配方。

牛蛙颗粒饲料配方:豆饼40%、菜子饼5%、鱼粉10%、血粉5%、麦麸30%、苜蓿粉10%。将上述原料搅拌混匀,然后加入粘合膨化即可,再加入适量冷水,搅拌成团。尔后用饵料机加工成颗粒饵料或膨化饵料,干燥(日晒或烘干)保存或直接饲喂。干燥膨化饵料应达到坚而不硬、密而不沉、松而不散。这样的饵料可较长时间浮于池水水面供牛蛙采食,不至于沉入水中影响水质。

蝌蚪粉状饲料配方:

配方一:鱼粉60%、米糠30%、麸皮10%。

配方二:小杂鱼50%、花生饼25%、饲用酵母粉2%、麸皮10%、麦粉13%。

配方三:血粉20%、花生饼40%、麦麸12%、全麦粉10%、豆饼15%、无机盐2%、维生素添加剂1%。

配方四:肉粉20%、白菜叶10%、豆饼粉10%、米糠50%、螺壳粉2%、蚯蚓粉8%。

配方五:蚕蛹粉30%、鱼粉20%、大麦粉50%、维生素适量。

人工配合饲料的优点:一是可按蝌蚪不同日龄及体型大小,制作适合其摄食的不同规格的饲料,并可添加嗜好性物质,以提高蝌蚪的适口性及食欲。二是能满足不同生育期蝌蚪对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要求。三是在饲料中可掺入适量药剂,以防治疾病,提高蝌蚪的成活率。以上三点可明显促进蝌蚪的生长发育。四是投喂方便,省工省时,且易贮存,一年四季均可供应,摆脱了自然条件的影响。五是保型性好,在水中保存时间较长,减少了对水的污染及饲料的浪费,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正因如此,人工配合饲料已在牛蛙养殖中广泛采用。

6.蛙种的选择

在投产前要认真进行选种工作。购种和运输种源工作,春夏秋天均可进行,但从温度及运输路途及其经历的时间考虑,一般近距离、少量引种,各季节都可进行;大量引种、长途运输则宜在春、秋季,此时温度较低,运输更为安全。

(1)亲蛙的选择。①具有牛蛙种的特征。注意不要与其他蛙类混淆。②注意区分雌雄。雌雄鉴别见表3,雌雄比宜1∶1。③选择2~3年生的发育良好、体质健壮成年牛蛙。要选择生活力强,产卵、排精量高,质量好,无损伤,无疾病,善跳跃游泳,性情活泼,雌蛙腹部膨大,体重约300(雄)~350克(雌)以上的个体。

表3 雌雄成年牛蛙的鉴别

养牛蛙蝌蚪肥水怎么养,牛蛙怎样养才会产卵(17)

凡躯体及四肢被刺伤、留有伤痕或洞孔的,四肢发红,肢指骨裸露,行动迟钝,皮肤无光泽,发黑或腐烂的均不宜选为种蛙。

(2)蝌蚪与幼蛙的选择。注意不同发育时期典型形态特征、体长与体重,要求选择身体健壮、活泼、无病、无外伤的个体。

(3)牛蛙卵的选择。用显微镜观察,选择已受精,且胚胎发育处在8细胞期以前的卵。肉眼观察则选卵粒表面无真菌丛生、黑色的动物极向上的卵。

一般来说,需要自己繁殖大量蛙种者,宜选购成蛙种。为了降低成本,当年即可养殖获利者,宜选购幼蛙或蝌蚪,如距离近、运输方便,也可选购牛蛙卵。

养牛蛙蝌蚪肥水怎么养,牛蛙怎样养才会产卵(18)

(四)饲养管理

1.蝌蚪的饲养管理

蝌蚪的饲养关键是既培肥池水,又使水质不污染变质,含氧量较高。在每100吨池水中每1~2周投入25~50千克畜粪或将无毒叶草类压入塘泥中沤肥,使池水成为草绿色的肥水,在闷热的晚上再采取增氧措施即可达到上述目的。在培肥水的基础上适当人工投饵,增加动物性蛋白饵料,提高水温,则可加速蝌蚪的生长发育与变态。

(1)投饵的基本要求。

1)饵料必须新鲜、清洁。草料要用漂白粉消毒(每吨水放50~100克漂白粉,在水中浸泡草料半小时)。动物饵料应清洗干净,凡腐烂、变质的均不能饲喂,以免蝌蚪患肠胃炎和污染水体。

2)饵料应多样化。因各种饵料的营养成分及其含量不同,蝌蚪对不同饵料的喜好也不同。经常更换饵料,可使蝌蚪增加食欲,提高饵料利用率,得到较全面的养料。长期吃单一饵料的蝌蚪,不仅生长发育不良,且易患病。

3)投饵应根据外界环境条件、蝌蚪生育期及健康状况而相应改变。有雷阵雨时要少投或不投饵,早晨蝌蚪浮头特别严重,甚至出现个别蝌蚪死亡现象时,要控制投饵。

(2)投饵方式。

1)饵料台。在蝌蚪池水中设置若干个饵料台,其规格及数量决定于池面积及养殖密度等因素。将人工饵料捣碎浸泡,然后放入饵料台上,它有利于观察检查食饵量,便于清除残余饵料。

2)全池匀洒。如培养的浮游生物,或制作的豆浆,可匀洒全池。其优点是免去了设置饵料台的麻烦,使全池蝌蚪能就近吃到饵料。其缺点是难以掌握蝌蚪的实际食饵量,投喂过量时,下沉的残食腐败后常严重影响水质。

(3)投饵时间、次数和数量。因地、因时、因蝌蚪等情况而异。孵化后3~5日龄的蝌蚪是投饵的开始时间。投饵次数一般为每天1~2次,上午9—10时,下午4—5时。

(4)投饵量。一般与水温、蝌蚪的日龄与体重成正比关系。但水温太高(35℃以上),蝌蚪变态的高峰期(前肢长出、尾巴萎缩消失期)中的某些时间,投饵量则要减少。所投饵料的种类,蜊蚪初期最好能投入培养的浮游生物,中、后期则可投喂配合饲料(动物性饲料与植物性饲料的比率为1∶1或2∶3)。每1万尾蝌蚪每日投饵量为:5~10日龄投入草履虫培养液5~30升,或蛋黄1~2个加水1~2千克制成的过滤悬浮液。11~30日龄投入活蚤类或配合饵料0.1~2千克。30日龄后投入配合饵料2.1~12千克。饵料种类及投饵量的变化应遵照循序渐变原则。蝌蚪有饥后暴食的习性,必须防止饵料突变引起消化不良而患肠胃病,甚至死亡而遭受损失。要经常检查上次投饵后的吃食情况,以决定下次的投饵量。如上次有剩余,下次则要适当减量,如很快吃光,则应酌量增加。

(5)管理。除了饲喂外,特别要为蝌蚪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池中应有水葫芦、浮萍、金鱼藻之类水草(占水面的1/2左右)。此外,还要进行其他管理工作。

1)定期巡池,做好记录。每天早晨与傍晚必须巡视养殖池,及时记录气温、水温、水质、蝌蚪生活状况(如有无浮头现象,上次饵料吃剩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刚孵出的蝌蚪以及变态高峰期的蝌蚪,尤要注意观察及管理。

2)控制水温与水位。最适宜的水温为23~30℃,若水温高于35℃时,则要及时换水。将原池水排出1/4~1/2,引进水温较低的清洁水。如水质污染,也需采取类似的换水措施。水位一般宜保持水深40~60厘米。养小蝌蚪或水温较低时,水位宜低些,相反则应高些。

3)控制水质。蝌蚪池的水质应清洁,水中溶氧量应高于3毫克/升,盐度小于2‰,酸碱度6.6~8.2之间。水质的好坏一般可看水色来估测。

瘦水:水较透明,水中浮游生物较少。

肥水:淡黄褐带绿,混浊度较小,水中硅藻、金藻、黄藻较多,还有部分绿藻。黄褐色,混浊度较小,水中主要含硅藻。油绿色,混浊度较小,水中主要为隐藻和绿球藻,一般用发酵后的粪肥施于池水中多呈此水色。

病水:红色带棕,混浊。水中含有大量繁殖的红色甲藻,蝌蚪吃后不消化,且污染水质,使蝌蚪中毒。抢救办法是及时移走蝌蚪,然后清理池塘。

水质的恶化(病水):除因某些浮游生物过度繁殖引起外,还可由于有机物发酵,食物残渣腐烂,水中缺氧,水源被工业及生活用水污染,蝌蚪因病虫为害致死而尸体腐烂、病菌蔓延等原因引起。

水质污染变质现象一经发现,就要换水,换水时不要突然使水温差异太大,一般换水量为1/4~1/2,并注意掌握换水时间。养殖蝌蚪最好处在肥水及较肥水中,在人工投饵的情况下,在瘦水中也可以。

4)经常保持池水清洁卫生,发现水面有悬浮杂物、浮膜、死去的蝌蚪等,要及时捞出处理。饵料台要经常取出洗刷,用漂白粉液消毒或日光暴晒*菌。蝌蚪吃完后留在饵料台上的食物,要及时清除,以免在池水中腐烂,经几个月饲养后,池底如积有污泥及洒施后沉水的食物残渣,要及时清除。

5)认真做好蝌蚪病虫害的防治及蝌蚪饵料的养殖与加工工作。

6)认真检查维修设施。经常检查和维修水泵等排灌设备,使之保持良好状态,以备随时使用。

7)及时处理蝌蚪严重浮头现象。蝌蚪如在水中上下垂直活动,或在水面吞食浮性饵料,则为正常现象,如长期在水面漂浮露头,或处于不活动状态,则为缺氧浮头或病态。

水温较高时(如每年7—9月份),黎明前后蝌蚪一般在水面上浮头,说明水中溶氧不足,迫使蝌蚪浮至表层水面吸收较多的氧气。如日出后(约上午7—8时)不再浮头,则问题不大。如天气异常闷热,蜊蚪在前半夜,甚至傍晚就浮头,说明水中非常缺氧,水质恶化,必须立即换水或开增氧机增加水的溶氧量。或撒施漂白粉(使池水达到1×10-6的浓度),*死水中过度繁殖的浮游生物和细菌。如不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可能导致蝌蚪大批死亡,甚至全池所剩无几。

8)及时做好分池养殖工作,保持适宜的放养密度。一般情况下,刚孵化至10日龄的蝌蚪养殖密度以每平方米2000~1000尾为宜,11~30日龄以1000~300尾较合适,30日龄至变态为幼蛙之前的放养密度以300~100尾为宜。密度的确定与蝌蚪生育期、体型大小、供饵状况、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可因时、因地及具体条件而改变。

放养密度由密到疏的改变,常通过分池来实现,当蝌蚪由一个养殖池迁移到另一个池中养殖时,就注意不要引起生态条件的突变,以免发生疾病造成损失,如水温变化不要超过1~2℃。环境条件的变化,宜在可忍受的范围内逐渐改变。尤其是在密集状态经长途运输的蝌蚪,刚投养于养殖池时更需注意此点。

9)做好蝌蚪越冬管理工作。在温带地区自然条件下,一般从11月至次年3月份即进入越冬期,此时要保持池水1米以上。这样,底层水温保持5℃左右,即使表层水冻结、积雪,蝌蚪也能安全越冬。还应准备好补水、补氧设备及措施。如发生水位下降、水温降低、底层污泥发酵而缺氧时,可及时灌水、充气。最好在入冬前,做好池底污泥清理工作,以减少耗氧量。如无增氧设备,则可在冰面上挖掘一定数量的冰洞,之后经常清除冰洞内新冰块,使水与空气接触,从而增加冰下池水的溶氧量。也可经常清扫冰面积雪,增加日光透射率,使适于低温水中的浮游植物生长繁殖,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的溶氧量。

有控温条件的池塘,水温应达15℃以上,最好控制在20~30℃,则越冬管理与夏秋无多大区别,蝌蚪仍可在良好的条件下生长发育与变态。

不同发育期的牛蛙蝌蚪饲养与生长发育状况见表4。

表4 牛蛙的饲养与生长发育状况

养牛蛙蝌蚪肥水怎么养,牛蛙怎样养才会产卵(19)

2.未成年蛙的饲养管理

未成年蛙是指蝌蚪完成变态登陆后,至性成熟的牛蛙,包括幼蛙、小蛙、青年蛙三类。其体型大小不等,一般饲养条件下,幼蛙的体重从几克到50克,小蛙多为51~100克,青年蛙多为101~250克左右。体重只是未成年蛙分类的参考指标之一,并无严格的区分界限,它常随生长发育期、环境条件、营养健康状况等因素而异。幼蛙生长发育甚快,适应环境能力强,但对寒冷抵抗能力不如蝌蚪,雌雄也难以区别,牛蛙以肉食为主,如饵料供应不足,常出现青年蛙吞食幼小蛙和蝌蚪的现象,故应加强饲养管理。

(1)饲养。每日饵料台上投饵1~2次,时间为上午9—10时、下午4—5时左右。

刚变态的幼蛙,只吃活动物,故必须投入活饵料,并逐渐训练吃死饵。1月龄的幼蛙(从变态完成后开始计算)投喂的活饵与死饵之比为2∶1,1.5月龄幼蛙为1∶1,3月龄可全部投喂死饵。死饵的大小以未成年蛙一口能吞掉为宜,如太大,一口难以吞咽,则可能相互争夺,耗费吃饵料时间和能量,对未成年蛙生长发育不利。死饵(包括配合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40%左右。

投饵量以上次投入的饵量吃完为宜,要酌情掌握。一般来说,随着未成年蛙的生长,水温的提高,投饵量要逐渐增加,通常日鲜活饵投量为未成年蛙体重的5%~15%,折合干料为1%~3%。

投喂活饵与死饵的种类,要根据各地养殖饵料的状况、饵料资源情况及季节而定,应做到饵料既多样化,营养丰富能满足未成年蛙生长发育所需,又价格低廉。从目前来看,要供应大批量的未成年蛙饵料,比较可靠的途径是大力开展蚯蚓与黄粉虫、蜗牛、蝇蛆的人工养殖,就近购买屠宰场、食品厂的下脚料,生产或购买人工配合饲料,使用黑光灯诱集昆虫等。用蚯蚓喂未成年蛙,不论在野外或室内池塘养殖,生长均相当迅速。

牛蛙生来不吃死饵料,必须从幼蛙起坚持训练,才能更好地养成吃死饵料的习惯。其训练方法很多,现举几例说明:

1)投喂蛹*方法。将蚕蛹放在温水中浸泡至柔软,再在围墙顶至幼蛙池边放一斜板,板上端放上蚕蛹干,当蚕蛹干沿斜板滚入水中时,起初幼蛙感到恐惧,不敢摄食,但坚持在同一地点以同一方法继续投饵,幼蛙逐渐适应,并开始摄食,吃惯后可将蚕蛹堆放在斜板下端,幼蛙也能跃至板上吞食蚕蛹干。

2)投喂动物内脏的方法。手握一根钓竿,线端绑上动物内脏(切段仅少部分相连),每天在固定地点,使钓饵在水面15厘米处上下移动。起初,幼蛙不敢接近,久之则被诱惑而吞食。尝到滋味后,则群起抢食。也可将动物内脏置于饵料台内,每次定时放在池边某地点,饵料台一半沉入水中,一半露于水面。同时将几条泥鳅(或小鱼)置于饵料台内。泥鳅在饵料台搅动,致使幼蛙误认是活饵,拼命前来抢食,吃惯后不放泥鳅,幼蛙也会进入饵料台取食。还可在饵料台上方安装1条水管,使水一滴一滴地滴在饵料台中,水的振动使台中死饵波动,幼蛙误认为是活饵而群起抢食,养成习惯后则不滴水也行。也可在开始时用膨化饵料、泥鳅、小鱼等一起放在3~5厘米深的槽形饵料台中,训练幼蛙进槽吃漂动的膨化饵料。

上述方法都是利用幼蛙生来就吃活饵,视觉对活动的物体敏感的特点,使幼蛙误认死饵为活饵而吞食,当多次尝到死饵的美味后,定时、定点投饵的一些刺激就成为信号,从而养成吃死饵的新习惯。只要掌握了这一原理,牛蛙养殖者还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摸索出更多的新方法,用更先进、更科学的方法训练幼蛙,进一步提高饲养水平。

在投饵中,如发现牛蛙迁入新环境后长期不摄食,则要检查原因,如非病虫害或嘈杂及环境不适宜所引起,则要采取强迫进食法。即捉到未成年蛙,扒开上下颌,将饵料强行放入蛙口,使其咽下,当尝到饵料滋味后,未成年蛙可自动摄食。

投饵中,不宜以其他种类的蛙充作饵料,否则,将促使养成未成年蛙之间同类相食的习惯。

(2)管理。未成年蛙的日常管理工作很多与蝌蚪的管理相类似,除强调要为未成年蛙创造良好的有水草丛生的环境外,其他摘要叙述如下。

1)控制水温。最适宜的水温为23~30℃,如水温高于30℃,则必须采取降温措施,如部分换水、加盖凉棚等。

2)控制水质。最适宜的酸碱度为6~8。要经常清除剩余饵料,捞出死蛙及腐烂的植物、浮膜等异物。如水质污染则要换水或消毒,以保持清洁。未成年蛙因主要以肺呼吸,虽对水质,尤其是水中氧气含量的要求不如蝌蚪严格,但仍不可忽视。

3)控制湿度。要经常保持陆地潮湿,种植作物或建棚,以避强光照射。

4)及时分类、分池管理。未成年蛙生长发育快,个体差异大。为更科学地饲养管理,避免大蛙吃小蛙,每养殖一段时间后要依个体大小分类、分池管理。养殖密度要适宜,一般40日龄以内的幼蛙,每平方米约150~100只,40日龄以后的未成年蛙,约100~20只。

5)经常做好病虫害和天敌的防治工作。老鼠是未成年人的一大天敌。有的未成年蛙越冬池(30平方米),1周内平均每天被老鼠咬死吃掉40多只,最多的一夜可咬死110多只。

(3)越冬管理工作。在水温降至6℃、气温10℃左右时,未成年蛙进入冬眠状态。在冬眠前后要做好未成年蛙的冬季管理工作。

1)地下冬眠的准备与管理:未成年蛙常潜伏于离冻层30~40厘米处潮湿的池边洞穴、树根空隙处越冬。根据这一习性,入冬前人为地给未成年蛙提供越冬条件,创造一些越冬方法。

洞穴越冬:在未成年蛙池四周挖掘松土,并在向阳避风、离水面20厘米的地方挖几个直径13厘米、深1厘米的洞穴,洞穴要保持湿润,但不能让池水淹没洞穴。未成年蛙在入冬前会自动钻入洞穴越冬。

塑料棚越冬:在未成年蛙池离水面30厘米高处,覆盖塑料薄膜保护牛蛙越冬。也可在池上用竹木或钢筋搭成拱形或人字形的棚,棚顶距地面约2米,上盖2层塑料薄膜,与池边连接成一密封的保温罩,周围用泥将薄膜密封,薄膜上最好再盖1层疏网,以防大风把薄膜吹坏。如外界气温降至0℃以下时,薄膜上可再盖1层稻草帘。晴天则掀开草帘让阳光射入增温,使越冬池温保持在10℃以上。开春气温上升,则逐渐揭开塑料薄膜,使空气流通,不致过热。

缸桶越冬:少量养殖牛蛙时,也可将牛蛙置于缸、桶内越冬。具体做法是:先在缸内或桶内装些泥土,中间高、四周低,成馒头形。在低凹的四周适当放水,使高处土湿润,四周存有少量积水。牛蛙放入缸、桶中后,上盖水草或草皮,缸口盖以草帘或麻袋、棉絮,以防蛙外逃。缸、桶四周堆草保温。如缸、桶内气温过低,则可在缸、桶内安一灯加温,或用塑料桶灌热水置于其内适当加温。

2)加深水层越冬:入冬前,将未成年蛙池的水位加深至1米以上,由于蛙池底下原有30~50厘米厚的污泥,牛蛙会自行钻入污泥。污泥一则具保温性能,二则因发酵放热,可使水温升高2℃。这样,牛蛙也能在深水污泥中安全越冬。

3)其他越冬法:只要在冬季提供6~12℃(水温或气温)、潮湿、有一定氧气(包含于空气或水中)、无敌害的环境,未成年蛙就能够安全越冬。其方法很多,如在室内砖池内、温泉水中、循环温流水中越冬等。

在越冬过程中,未成年蛙不吃不动,闭目缓慢进行肺呼吸,甚至在低温的水中仅以皮肤进行低水平的气*换。如环境温度升高至10℃以上,未成年蛙又能苏醒,呼吸加强,开始活动,甚至摄食,此时宜供应一些饵料或设法降温,使之再度进入休眠状态。休眠状态的未成年蛙,其环境宜保持安静,尤其要防止敌害,如老鼠的危害,因为此时的未成年蛙完全无抵御敌害的能力。越冬期间要常检查越冬情况,如有死蛙要及时清除,如发现红腿病等疾病,要及时治疗,以防止传染蔓延。

3.成蛙的饲养管理

未成年蛙约饲养1年后,达到性成熟阶段,即为成蛙。此时的成蛙一般体长11厘米左右,体重为250~300克,最大者体长为12.7~20.3厘米,体重为500克左右。这种成蛙饲养一段时间后,有的选留为种蛙(亲蛙),剩余的则可作为食用蛙出售或加工处理。因此,成蛙的饲养管理好坏,对于种蛙和食用蛙质量的优劣有很重要影响。

(1)饲养。成蛙的个体大,摄食量多,保证供应充足的优质适口饵料,控制适宜的环境温度,其体重增长是比较快的,每月个体增重30~50克。

成蛙的饲养类似于未成年蛙,这里不再重述。对于已训练习惯于吃死饵的成蛙,则除自行捕食少量黑光灯下诱集的活昆虫外,基本上吃的都是死饵。对于新引进的野外放养的种蛙,则要像未成年蛙那样,起初供应活饵,同时逐步训练吃死饵。

投饵要定时、定点(饵料台处)。投饵量依据成蛙实际食饵量而定。通常每天黄昏前投喂1次。饵料台上吃剩的饵料要及时清除,以防腐烂,污染水质。认真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2)管理。成蛙的管理,与未成年蛙基本相同。但由于成蛙活动能力强,善跳跃,故应特别注意围墙的维修工作,防止外逃。

成蛙养殖过程中最适宜的水温为23~30℃,要做好遮阴,防夏天高温、强烈日光的照射。在陆地上要常洒水,以保持潮湿。

成蛙摄食多,排泄的废物也多,要经常保持水质不被污染。一般在炎热的夏季,最好坚持每天换水1次,换水量为1/3,新旧水的温差为1~2℃,要避免水温的急剧变化。成蛙池排出的水含有大量蛙粪尿及食物残渣,可用于池塘养鱼培肥水质。

成蛙的养殖密度一般为每平方米50~20只,密度大小随成蛙体及养殖管理水平、水温、水质等因素而酌情调整。

成蛙生长发育过程中,个体大小差异甚大,为避免成蛙吞食小蛙,在适当时期最好将不同大小的成蛙分池养殖,同时及时调整养殖密度。

成蛙越冬管理法与未成年蛙类同。

4.亲蛙的饲养管理

亲蛙是选留作繁殖育种、生长健壮的优质成年蛙。它们的个体大,一般体重在300克以上。这些亲蛙虽然生长速度减慢,但需要大量的营养用于促成性腺发育。亲蛙养殖管理好坏及健康状况对其排卵量、受精率以及商品蛙的生长速度等都有决定性影响,切不可疏忽大意。饲养管理类似于一般成蛙,下面仅应特别注意的有关事项作简要介绍,以引起重视。

(1)饲养。亲蛙摄食量大,营养要充分满足生长繁殖需要,一般每只每日投饵量为体重的10%,饵料种类宜多,营养全面,其中动物性饵料不应少于60%。亲蛙在发情时摄食量减少,抱对、产卵、排精时基本停食,之后摄食量大增,要根据以上情况酌情增减投饵量。

一般每天傍晚投饵1次,也要定点、定时,要经常清理投饵台,以保持清洁卫生。

(2)管理。亲蛙池不仅是亲蛙摄食、生活的场所,更重要的还是产卵、排精的场所,因此,管理工作要求高,周围环境条件既要适合于亲蛙,还要适合于卵的受精及卵的孵化。

1)最适水温控制在25~27℃,适宜水温为23~30℃,否则,将不利于亲蛙生长发育与繁殖。

2)保持安静,切忌嘈杂。

3)池水水位保持在15~40厘米,其深度与保持适宜的水温有关,要经常换水,以确保水质优良,其溶氧量、盐度、酸碱度、生物组成等要适于卵受精及孵化。因池水浅,水温易变,要特别提防酷暑水温过高对卵的危害。

4)亲蛙的养殖密度一般每平方米为1~2只。密度大对生殖极为不利。

5)亲蛙产卵后,一般都应及时(几小时内)将卵细心用盆托出(不要颠倒卵的上下位置,不应搅动卵块),轻轻放入孵化池(箱)内单独孵化,以加强管理和保护,提高孵化率。

6)要谨防各种天敌捕食抱对的亲蛙及产下的卵。因抱对中的亲蛙处于生殖兴奋状态,对天敌入侵反应不灵敏,行动也不方便,御敌能力大为降低,而蛙卵则更易为鱼类以及其他蛙类等动物吞食。

7)特别要重视做好亲蛙的越冬工作(方法类似成蛙)。

8)牛蛙产卵时间及数量与当地气候条件关系密切,当水温稳定上升到22℃以上,多在阴雨转晴后的早上产卵,但也有中午或下午产卵的,应事先做好有关准备工作,表5为北京市郊的一个种蛙池1989年的产卵统计表。

表5 种牛蛙产卵统计表

养牛蛙蝌蚪肥水怎么养,牛蛙怎样养才会产卵(20)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