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春晖
被岁月踉跄的步伐羁绊,被命运无情的车轮碾压,他却练就一身生活技能,天命之年,他又奇迹般“复原”伏羲古琴,让千年瑰宝重见天日,他就是天水市伏羲秦州区伏羲庙步行街景区“千古一琴”行的创立者,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者,甘肃省秦安奇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王占云。
熔炉淬炼 身有百技
王占云老先生是一位奇人怪人,他出身于1946年,其半生写满传奇。
王占云的父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名老干部,也是参与了甘肃省秦安县地下斗争的老党员,秦安解放后,即是秦安县委干部、1964年,当时的王占云跟随父母在秦安县城读书。1953年,其父调到兰州,随父母又到了兰州生活。后来,随着下放干部的政策,他举家又迁徙到秦安县王尹乡的王沟村,从此,生活给他们开启了最为艰辛的一扇门。王占云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当地农民一样,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
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民的生活很辛苦,秦安县又地处陇中干旱地区,十年九旱,吃不饱肚子是一家人最大的问题。不长稼穑,无缚鸡之力的父亲,根本养不活一家人,作为长子,王占云义无反顾地挑起了养活一家人的使命:他早出晚归挣工分,哪里工分高就干啥。他与黄土地上宿命里出生的人们一样,与天斗与地斗与命运斗,只是为了一家人能吃饱肚子!
1966年,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王占云被村上委派为羊倌,负责放养村上集体所有的数百只羊。在干涸的黄土地上,吆喊着数百只羊群,爬山涉水,追逐牧草,远离了闹闹哄哄批斗场,让王占云稚嫩的心获得了一丝安慰!他早出晚归,倒也乐此不疲。
王占云是个聪明的人。放羊这样的活儿硬是让他抽空学会了雕塑。他一边放羊,一边玩着挖泥巴,秦安乡村随处可见的红胶泥,是雕塑上好泥巴。他今天用泥捏只羊,明天用红胶泥捏只狗,从不熟悉到熟悉,从憨态可掬到栩栩如生,在当时村上几位下放来改造的“当权派”、难得的雕塑专家,的指点下,王占云的泥塑技术突飞猛进。他没系统学习过雕塑,但他的聪明与勤奋,再加上高人指点,使他一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雕塑专家,经常被请去雕塑各种塑像,红极一时!
王占云因雕塑而成名,成了“文化人”,其实,他的文化只有小学三年级水平。村上办“耕读小学”,师资极缺,王占云成了“不二”人选。
耕读小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为贯彻执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解决农村小孩就地入学问题而在广大农村兴办的学校。耕读学校,都是采用采用半耕半读的方式,即半天务农半天读书。农忙季节,耕读小学的学生白天参加劳动,晚上就点着煤油灯上课学习。耕读小学的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还学习农技知识、承担农村文化宣传等工作。
耕读小学的教师,要求是个多面手,是个全才,才能胜任。 王占云是个爱琢磨的聪明人,虽然文化知识欠缺,但对其他的事情,一学就会。正是这个“耕读小学”教师的岗位,让他开展了对音乐的进攻与研究。
在那个年代,农村里本来就教具奇缺,各种教学条件极差,加上一场“破四旧”,将所有的乐器都按“四旧”销毁了。但是,耕读小学却经常要排演样板戏、经常要不定期接受各种文娱宣传的任务。但学校里除了唯一的一把冲锋号之外,一无所有!
为了工作需要,王占云请教前辈,悄然自己动手制作各种乐器。二胡、洋琴、打琴......这些乐器在他天才的手里都制作成功了。音色优美,音域宽广,符合制式,毫不逊色于专业厂家生产的产品,为耕读小学的演出效果增光添彩。后来因为要编排“样板戏”,王占云由当仁不让地干起了导演,看过王占云导演的一名观众至今都对他台上雷厉风行、俨然大牌导演的作风啧啧称赞!
能塑像能画像,能唱歌演戏能制作乐器,王占云成为了一个传奇。
不仅如此,王占云还是村上拖拉机、半导体收音机、喇叭等农村时新机器最专业的维修人员,因为他是一个爱琢磨的人!
一个只有小学三年文化程度的人,王占云在动乱与艰苦的岁月里,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会了很多别人无法企及的技能,成为了一个在黄土地上摸爬滚打的“王者”!
行走江湖 一骑绝尘
王占云一家从兰州迁到秦安王尹乡王沟村时,一家10口人,但没有户口。没户口在计划经济时代不仅仅是黑人黑户,而且生存异常艰难。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没户口就没自留地,在吃大锅饭的年月,也极少能分到口粮。所以,王占云一家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为了养家糊口,王占云绞尽脑汁。
他开始利用自己的“特长”偷偷“走穴”。一些大队(那时把村委会叫“大队”)的拖拉机、高音喇叭坏了,请他来修,修完了有时候能混一碗饭或者给些东西之类,作为他劳动的补偿。他从拖拉机、喇叭、收音机等扩散开来,凡是机器类的,没他不会修理的。
秦安县历史上,由于自然灾害频繁,人多地少、常年干旱少雨,村民生活困难,人们普遍擅长在土地之外寻找生活之路,“秦安货郎”即是那个时代的产物。那时不允许走村串户做买卖,为了不引起别人注意,一些秦安人私下置办几十元钱的针头线脑、日用小百货放在两个包里,走村串户,偷偷摸摸去买卖。就这样,农闲大半个月“转”下来,能挣回百十元。王占云是个头脑灵光的人,那时候,他也开始偷偷摸摸以维修各种机器的名义转起了货郎,所不同的是,他背着两个包:一个包里是维修工具,一个包里是针头线脑、日用小百货。他的足迹遍及天水、陇南、甘南、青海等地,他常年奔走四方,只为换回一口养家的口粮!那是一个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年代,偏狭、落后、苦难常年笼罩在人们的头上,能吃饱肚子、能多一件御寒的衣服,都是极为奢侈的事的年月。就这样,王占云用他全部的聪明才智,竭尽全力为了一家人的温饱奔波着、劳顿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终结了“文革”,秦安这片多难的土地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被禁锢的王占云第一次舒展开他的手脚,他大胆地、公开地开始了他的江湖之行!他背起自己的工具包,从秦安一路北上、向西,走村串巷,为村民修理各种器具,他走到了格尔木,翻越了唐古拉山,辗转来到西藏拉萨。
在拉萨市,他租了一间铺子,开始了修理钟表。天赋让王占云学啥会啥,会啥之后就是行家里手。几年的沉淀与坚守,让他的手表修理手艺在拉萨声名鹊起,他能通过滴滴答答的声音判断钟表的毛病,在修理时,他一丝不苟,要求苛刻,收费合理,给顾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许多顾客都是慕名而来。因此,王占云的顾客经常盈门,生意作的风生水起,成为一方名人。如今,王占云从西藏回来几十年了,据说还有拉萨人在找“甘肃老王”呢!
王占云常年游走江湖,熟悉江湖规矩,也学了好多江湖人养家糊口的独门绝技,但他不轻易示人。拔牙就是王占云最玄妙的技艺之一。据说,他用祖传的秘方,在患者患病牙根部轻轻一抹,然后要求患者抿嘴一刻钟,待口液饱满,张口吐之,病牙赫然落地,不痛不痒,不费劳动,堪称神仙之作。据说,有位牙科专业的研究生,看了王占云的绝技,惊得目瞪口呆,也百思不得其解,对王占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就是一座宝库”,一位熟悉王占云的朋友这样评价他!
行走江湖,追逐美好生活之梦,在江湖之路,曾经一骑绝尘,但柴米油盐的现实让江湖也渐行渐远。
探源伏羲 千古一琴
行走江湖,养家户口,但在王占云的心里,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这个梦想萦绕在脑畔,挥之不去!那就是古琴制作。
王占云的父亲辈弟兄6个,其三叔也是文化多面手,在音乐以及乐器制作中颇有造诣,曾经对王占云经常耳提面命
,可惜文革开始后他被打成“右派”,不堪批斗侮辱自尽了。王占云的爷爷、太爷曾是秦安赫赫有名的大家族胡缵宗的亲戚,他从小耳濡目染,听到过古琴,也见过古琴演奏。在无意中,他在家里发现了基本古书,里面有制作古琴的内容,他如获至宝地开始了又一种探索。
似乎是冥冥中的一次刻意安排,随着钟表修理生意日见清淡,王占云离开西藏回到家乡,又开始潜心研究起了古琴的制作。
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经历了“文革”破“四旧”之风,古琴制作基本断档了,传承消弭,人才匮乏,市场罕见,在大陆几乎没有古琴。后来通过台湾、香港等等才传出了古琴制作技术。
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是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棋、书、画并称四艺,用以概括汉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
由于古琴及其所象征传文化思想的式微,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古琴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划分在“民间音乐”类,编号Ⅱ—34。
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琴操》载:“伏羲作琴。”《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 《礼记》记载“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汉代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虞舜改为五弦,文王武王改为七弦。” 琴是古代祭祀乐器,被广泛运用于大型活动之中,非常高雅!
2003年,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第2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国务院将古琴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划分在“民间音乐”类。传承古琴的文化意义非常重大,作为伏羲故里人,王占云认为继承和发扬古琴文化就是他的使命。王占云决意探秘伏羲古琴,恢复其制作,并对其发扬广大。为此,他在天水市租住下来,开始了对伏羲古琴的醉心研究,以期将古琴文化发扬光大。
伏羲式古琴是古琴的其中之一,相传为伏羲所做。“伏羲见凤集于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为琴”(《太古遗音》)。伏羲制琴十分讲究。他认为凤凰是百鸟之王,不是梧桐树就不会在树上栖落,于是认为梧桐是非常优良的木材。他制琴的时候,叫人把梧桐砍来,要选择三丈三尺高的,然后截成三段。这三段的意思表示天、地、人三才。选木料时,他先取来一段,敲一敲,声音太清,认为木质过轻了,不要;再取另一段,敲一敲,声音太浊,认为木质过重了,又不要;最后,再取来不轻不重的一段,用手指弹一弹,声音清浊相当,轻重也适宜,便把这木材送进流水中,浸泡七十二天,然后,取出来阴干,再制成古琴。正所谓:“凤栖于桐,结丝为弦,始祖伏羲,斫木成琴。”
经过千百次的实践与探索,王占云在伏羲古琴的制作上渐入佳境。他熟练地遵循选材、修面、制胚、制底、合琴等程式十多道工序,耗费二年时间,纯粹使用手工,才能制造出一把称心的伏羲古琴。为了完美的材质,他爬山涉水区收集各种木材,然后把木材运到乡下土窑里在恒温下阴干,在历经火烤、水淬等达到“焦音”境界,使得材质达到最佳,然后他才开始制作。他的近乎苛刻的每道工序走下来,质量就很有保证。据说一把上好的伏羲古琴需要两三年才能制作完成!
王占云“复原”的伏羲古琴,造型圆浑古朴,音色宽宏,不雷同,有灵气 ,保留了唐琴大而浑圆的音质特色,厚重醇美,上市二十多年来,赢得了市场青睐。慕名前往伏羲庙参拜的古琴爱好者,都要到伏羲庙广场步行街王占云的“千古一琴”店,定制一架心仪的伏羲古琴。王占云的伏羲琴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近年来,王占云对前来请琴的顾客又推出一项免费的项目:为古琴命名,并赋诗一首相赠,一般情况下将夫妻二人名字巧妙嵌入琴名,为他的伏羲古琴赋予了特别的文化韵味,深得大家喜爱!
声名遐迩的电视剧《天下粮仓》剧名题写者续文峰欣然为王占云题写了“千古一琴”的匾额!这既是对失而复得的伏羲古琴的赞誉,也是对他这个“复原”者精湛技艺的赞誉!原全国道教会长、全国政协常委任法融等名家也对他的作品给予赞誉。。
2011年2月王占云被甘肃省政府授予“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殊荣。
研究民俗 拨乱指津
与王占云聊起古琴,就一下打开了话匣子,他滔滔不绝。
王占云认为,书画自然天地通灵,古琴在古代既是乐器,也是武器。琴在语言不同的古代,就是一种交流载体,琴所传达出的语声,是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工具。像广泛流传在大地湾的哇呜一样。但古琴的层级非常高,是非普通人所能使用得了的,是部落首领一级的人才能使用的。琴也是祭祀乐器,庄重、严肃,不是一般人所能使用的。
为何天水具有独特的制琴条件?伏羲古琴与其他琴相比,有何长处?王占云说。伏羲古琴严格按照传说中伏羲爷刨桐木作琴的选料规矩。桐木在南方省份生长二季,而天水桐木生长四季,南方桐木易爆裂,天水桐木柔韧性好。由于天水四季分明,木质五音齐全,在天水制作古琴,其木质琴腔部分要通过一个三伏天一个严冬,这样在制作过程中也经历了一个四季,所以,伏羲古琴在天水制作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他说,根据二十年了的实践,桐木22公分的桐木是最理想的,可以一破二块,减少浪费。
来自乡野民间王占云,虽然在动乱年月读书不多,但他的大家族从小对他的耳濡目染与熏陶,他的经历的丰富多彩,注定他在天水民俗文化研究中也有不俗的见解。近些年,文艺工作者立足天水地域,编创了“鞭杆舞”“夹板舞”,这些舞蹈在民间社火、伏羲祭祀仪式上多有展现。为此,引发研究者浓郁的兴趣。有研究者指出,“鞭杆舞”“夹板舞”属于古代祭祀舞蹈,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有学者甚至为此出了一本专著来阐释。在一次论坛上,王占云听到这种观点,当即对其进行了批驳,他指出“鞭杆”与“夹板”都是天水农村一带很普通的农具,鞭杆现在使用不多了,而“夹板”这个农具清水县农民当下在处理麻子时还在使用呢!因此,完全可以认为,“鞭杆舞”“夹板舞”是舞蹈创作者将本地熟悉的农村元素信手拈来作为道具而已,根本不是什么神秘的祭祀仪式。
王占云一语惊人,无疑石破天惊,惊醒梦中人!
王占云还与同道者一道,对流传在秦安大地湾一带的土乐器哇呜进行了复原。目前哇呜已经被列入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在甘肃省民间工艺大师王占云、天水市民族管乐协会会长、天水老年大学葫芦丝专业的老师肖峰及王建云等3人的共同创作下,经过多年探索研究,以独特的秦安大地湾人头瓶器形为显著特点的哇呜研制成功。哇呜的音色纯朴自然,清丽空灵。像埙般浑圆醇厚,古雅深沉,圆润中和。又像陶笛般委婉悠扬,空灵辽远,宽广洪亮,低沉、深邃、浑厚、温婉,来自大地的声音,用雄洪的黄土倾诉着千年悠长的爱情,让人爱不释手!如今每年举办的“伏羲祭祀大典”中,哇呜的表演已经成为最经典的节目之一。
如今,王占云头衔很多,有“高级竹编艺术师、客座教授”等十多项,王占云心灵手巧,还擅长雕刻、竹编。在雕漆、蛋雕、古琴、二胡制作等天水特色工艺方面研究专一。他现在是甘肃省副高级竹编艺术师、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竹编和竹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代表传承人之一。他还担任天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天水市旅游协会常务理事,享受甘肃省高级职称奖励津贴。
2002年,王占云的竹编《桃李满天下》的虫鸟笼,在北京民俗艺术节工艺美术展上获得一等奖。2007年,他参展的《中国生肖民间艺术国际巡展》竹编、蛋雕作品获特等奖。2011年2月被授予“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殊荣。他制作的古琴、桃木剑等成为伏羲城具有天水地方特色的工艺品。
王占云是个敢为人先的人,尽管已经年逾古稀,但丝毫不影响他紧跟时代步伐,活出自己的精彩。在竹编、古琴制作之余,他还当拍客、做手串、修手表……他抢救性拍摄了许多民间传统文化的素材,他至今还抽空埋头维修手表。进入王占云的店铺,仿佛进入一间琳琅满目的收藏博览室,这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他生活的生动写真,依附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故事!
王占云来自有八千年古文明底蕴的秦安,秦安这片黄土地赋予了他艺术的生命力,他的灵性他的领悟力以及他灵活的双手,也让人们对这片土地又充满了好奇与感激!岁月不居,经历了几个不同时代的王占云老人,把秦安这片土地的钟灵毓秀演绎得酣畅淋漓。我觉得用“大师”类的语言来评价王占云有些拗口,他是一个奇人,一个富蕴宝藏的奇人!
2022年7月24日初稿于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