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永无止境,从发展中感悟人生,在发展中升华人格,这就是我的快乐,我的人生。”这句话,不是出自名人之口,这是内蒙古黄河工贸集团公司董事长马万良的人生格言。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出生在呼和浩特清水河县,被称为“黄河之子”马万良发家致富的故事。
黄河岸边航运起家
1946年11月,马万良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一户农家,家中排行老二。清水河县西邻黄河,马万良在黄河岸边玩耍,也在黄河岸边一天天长大。
在马万良16岁时候,父亲突然离世。排行老二的马万良放弃了学业,挑起生活的重担,跟着村里几个大人,用木筏船搞起了黄河运输,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马万良身高力大,很快就成了黄河上远近闻名的船老大。
1969年,23岁的马万良被聘任为机动船船长,成为了土右旗电力扬水站船队船长,他也是船队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船长,可谓是前途无量。
然而,人总是越走得顺利就越想跳出舒适。1984年,恰逢国家放松了航运政策。38岁的马万良决定辞职下海。
他借来5万元,开始经营原单位的机动船,组建了“团结号”十七人船队。1985年,黄河大桥包头至鄂尔多斯(当时伊克昭盟)段开工建设,因马万良的船动力大、租金低而被承建单位选中,为建设黄河大桥运输物资设备。同年,马万良成立内蒙古黄河工贸集团,后来更名为内蒙古黄河能源科技集团。
到1988年,马万良手里已经有了3条大船,6辆载重汽车,资产近80万元。
黄河明珠二次创业
乌海市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1988年,马万良来到了地处黄河上游的乌海市,在拉僧庙--宁夏石嘴山市河滨区黄河段轮渡货物和汽车,并创办乌海市黄河航运公司。
1989年,马万良暂时放下了航运业务,开始向煤炭行业进军,相继投资新建了长洪沟煤矿、航运洗煤厂、腾达洗煤厂等。据马万良说,正是靠着这些才稳固了黄河工贸集团的发展根基。
在这之后,趁着国企改革的东风,马万良带领黄河工贸集团或兼并或收购了海南焦化厂、内蒙古千里山钢铁厂、乌海星云大酒店、乌海市华西焦化有限公司等7家国有企业,敢于“以小吃大”的马万良开创了乌海市小企业兼并大企业、民营企业成功兼并国有中型企业先河,还化解了几千万元银行贷款风险,盘活了近亿元的国有资产,获得了"活企大王"的美称。
黄河上空架设浮桥
行船多年,马万良发现,过往黄河的除了货物,还有为数众多的车辆。轮渡汽车成本高、效率低,过往汽车需要等半天才能过去。善于思谋的马万良想,如果建一座桥,是不是就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了效率,也保证了安全?
意识到了这一点,马万良就开始酝酿策划办一件大事——建造黄河浮桥。
1994年,48岁的马万良与宁夏合资建立了一座横跨内蒙古宁夏的黄河浮桥,双方各自投资了600万,这座黄河浮桥意义重大,既连接了两个自治区,也填补了乌海市交通航运史上的空白。从那之后,马万良在乌海市声名大噪。
此后,马万良还相继建造了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109国道“万通黄河浮桥”、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同心黄河浮桥”。三座黄河浮桥共计投资3000万,马万良成了内蒙古个人投资建桥最多的人。
2016年胡润百富榜显示,马万良身家达到了35亿元人民币,排在当时全国第1189 名,排在当时内蒙古富豪榜第15名。
从航运起家到辞职下海,从创办公司到建造浮桥,马万良实现了航运生涯的两大跨越。有人说,是黄河造就了马万良,但马万良说,“我与黄河的情结是一生的”。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抄袭搬运必定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