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地域分布广。20个村(屯)分布在4个县(市)、10个乡(镇),其中北流1个、陆川7个、博白7个、兴业5个,经济落后、基础薄弱、偏僻路远。最远的博白县江宁镇四联村,距离博白城区70多公里,距离玉林市区130多公里。
五是产业基础薄。人多地少、资源匮乏、产业薄弱是20个村(屯)的共同特点。人均耕地只有0.3亩,不足全市人均水平0.75亩的一半,严重低于0.8亩的国际警戒线。均没有“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化程度只有1.2%,而全市已达到50%的水平。
六是文化水平低。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数达38352人,占比高达87.76%,分别比全市57.12%、全区61.38%、全国64.59%高出30.64、26.38和23.17个百分点。其中,博白县江宁镇四联村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数比例最高,约98%。
七是信息闭塞。20个村(屯)共有自然屯278个,其中31个未通固定电话,65个未通宽带网络,46个3969户没有通广播电视,群众通信、看电视困难。通广播电视村(屯)的群众收看电视节目、了解政策信息只能依靠“天锅”--地面卫星接收站,但这些电视连玉林电视台都收不了。
八是新生代劳力流失严重。许多新生代青壮年离开农村,去外地打工,致使劳动力流失严重,家里只剩下儿童、老年人和部分妇女。20个村(屯)中,外出务工人数为11181人,占总人数25.6%,占劳动力人口总数的55%。如小平山镇深塘村外出务工人数比重最高, 达到41.9%。
“贫”的根源
从对20个最贫困村(屯)调查的情况来看,致贫原因呈现多样性,大体上可分为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因学、因病、因孩、缺技术、缺劳力等,还有很多是多重原因累加造成。
一是交通不便,群众出行难。20个村(屯)主要分布在边远山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其中,有89个自然屯未通硬化路,总长129.7公里。北流市大里镇高垌村离北流城区50多公里,离镇政府约10公里,所辖的生桂冲屯至今未通公路,仅有一条约3公里的蜿蜒小道。村民外出要步行半个小时到村委才能骑车,物资进出还靠“肩挑背扛”,遇到雨天根本无法通行。博白县浪平镇浪平村必殿屯是个库区村,因为不通路,村民上街只能撑竹排出去,村里的妇女基本没有上过街。
二是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国家对于水源林保护专门出台了法律法规,简而言之就是保护区内实行“五不”,即不能砍树、不能养猪、不能饲料养鱼、不能大规模养鸡、不能种植经济林。我们了解到,20个村(屯)中有9个位于水源林保护区。其中,高垌村地处北流市大容山的深山中,全村99户398人,在大容山(高垌)水库边上傍水而居,而这个水库是玉林城区80多万市民的主要水源地。白坭村地处陆川县城东边的东山上,全村478户2000多人,人均耕地仅有0.3亩,森林覆盖面积超过85%。村民全部居住在暗地、黑水、响水、麻蓝4个小二型水库边上,这4个水库是陆川县城15万居民的饮用水源地。这些在水源林保护区内的村庄,虽然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但是村民生产致富的门道很少,有的常年在外打工,有的仅靠稀少的田地种植一点水稻维持生活,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村庄,“绿水青山”为城里人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