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阳湖未来规划荆姚镇,卤阳湖将来的发展

首页 > 社会 > 作者:YD1662022-12-03 20:57:38

荆姚街旧影

根据历史记载以及传说,荆姚镇境内的唐村、板桥渡、王子村、甘泉坊等村的历史都要早于荆姚镇的一个出现。而最终荆姚镇成为县西南第一大镇,推测应该和宋代驿站的设立有关,另外卤阳湖水干涸成滩,原来繁华的渡口如板桥渡等已在地理上没有了优势,所以重心南移,最终荆姚镇形成了县西南第一大镇的地位。

板桥渡,在唐朝时属于卤阳湖北岸的一个渡口,南来北往的行人和货物都要经过这里。店铺较多,是一个繁华的水陆码头。至今当地还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并在县志有记载。传说唐代时,这里一家张姓店主被人*害,最后县令抓住了投宿的两位客人,发现一位客人的腰刀上还有血迹,最后问成死罪,报到了京兆府。京兆府尹觉得案子可疑,就发回让在蒲城任职另外一位蒲城人蒋智重审。蒋智进行了明查暗访,到了板桥渡后,把大家都召集起来,一一察言观色。最后把大家都放了回去,单独剩下一位老婆婆,到了傍晚才放回去,这样连续三天。然后就派 人秘密监视有谁去老婆婆家探听消息。最后发现村中一个无赖连续三天都去了。最后抓住审问,原来店主娶的媳妇年轻,与其私通,他就让女的那天先回娘家,然后*死了店主,嫁祸于住店的客人。而这个记载也印证了板桥渡在当地当年的一个商业地位。

卤阳湖未来规划荆姚镇,卤阳湖将来的发展(5)

桥陵

到了唐开元年间,因为将睿宗葬在了桥陵,蒲城改名奉先。传说有一年清明,唐玄宗李隆基带领众人从这里的官道去祭扫桥陵,没想到到了九龙塬南大雨倾盆,无法行走。最后大臣就建议,在此修个行宫,方便来往路途歇息。后来就修起了气势雄伟的行宫。周边百姓都是行宫的佃户和驻军兵士的后裔。后来唐朝灭亡,人们就把这座行宫称为唐庵,边上的村落称为唐村,至今蒲富当地仍有民谣:“唐村庵,修得宽,蒿木担子担九间”。可见当时唐庵的规模宏大程度。

城镇繁华的一大代表就是庙宇建筑的繁盛,据《蒲城县志》记载:太清庵(荆姚东街,初祀老君)、圆通庵(东街东南,祀观音)、东岳庙(东街小学,北宋建立,内有青海道人安安所书“安安道人碑”)、城隍庙(中街小学,北宋建立)、兴教寺(荆姚北门,为回回焚烧,山门镶嵌荆姚画家廉石轩所画布袋和尚)、西街庙(荆姚中街小学,祀如来,庙有舍利塔两座),荆保庵(荆姚西门外,有张少溪书“多将军祠”) 。圣母庙(明德村,明朝建立,有张师孟撰碑)。庙宇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早已经没有了踪迹,唯一留下的就是文字的记载和一些零碎的文物,记得前几年在县博物馆还看到一口铁钟和几尊塑像备注是从荆姚镇中移来。

卤阳湖未来规划荆姚镇,卤阳湖将来的发展(6)

廉瑛画作

由于各代一直推崇提倡崇文尚教的传统,遂使荆姚日渐形成人文荟萃之地。据粗略统计,仅清同治、光绪两朝荆姚相继涌现出来的进士、举人、贡生、廪生至少数十人之多,至于像楼底李家、西胜堂张家、老街苏家那样数代文魁连绵不绝,父子兄弟争相入朝的书香门第,更此起彼伏,比比皆是,造就了大批如张霖澍(庆阳知府)、张铎(同治举人、川东道台)、张霖润(清员外郎)、张少溪、张拜云、苏子衡(书画家)、苏丙吉、李元鼎(民国审计部长,学术鸿儒)等栋梁之才。另有书画家廉瑛,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人,在荆姚街兴教寺的壁画布袋和尚,因为过于逼真,被人偷盗而走卖给了外国人。

卤阳湖未来规划荆姚镇,卤阳湖将来的发展(7)

李元鼎

清末蒲城“四大才子”之一的张拜云,出身于荆姚名门,父亲叔叔张霖润、张霖澍都是当地名宦,其举人出身,早年参加了维新派的“公车上书”运动,后倾向革命参加了同盟会,与李异材、焦子敬等在西安合资创办了健本学堂,成为陕西反清基地和革命的摇篮,二军著名将领胡景翼、岳西锋等都出自这里。李元鼎,荆姚镇人,同盟会员,早年留学日本,后在国内参与反清,辛亥革命后在军政府任教育长,政令文告大多出自其手,是陕西辛亥革命的元老人物。后出任国民政府审计部长,因不满蒋介石军费开支浩大,愤而挂冠而去。除了名声显赫外,也是著名的书法家。

卤阳湖未来规划荆姚镇,卤阳湖将来的发展(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