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冠县各个村庄来历,山东冠县各村村名的来历

首页 > 社会 > 作者:YD1662022-12-05 14:37:18

山东冠县各个村庄来历,山东冠县各村村名的来历(1)

冠县梨花

冠县:是黄河下游开发较早的地区,50~6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早在唐虞时代,县境内便有鲧堤,最初当系部落首领鲧受尧派遣用筑堤法治水时所筑。鲧堤又名金堤、太黄堤、古堤,宋代大政治家、大文学家司马光鲧堤诗中有“东郡鲧堤古,向来烟火疏”之句。鲧堤春柳为旧县志所载县内八景之一。可见,冠县地域的历史源远流长。

历史沿革:

因春秋时曾在境内设冠氏邑而得名。因春秋时曾在境内设冠氏邑而得名。

隋开皇六年(586年),在县境设立冠氏县,以境内东古城春秋时为冠氏邑得名。至于冠氏邑命名缘由,除有冠氏的封邑等传说外,未见确凿的信史记载。

夏,位属兖、冀二州接壤地带。

商,为"商畿内地"。

西周,初属"三监地",后"三监地"统名为卫,遂属于卫国。

春秋时期,属晋国,南部为黄邑(今黄城),西部为冠氏邑。

战国时期,初属于晋国,后属魏、赵国。

秦,属东郡、邯郸郡。

西汉置馆陶县,属魏郡,治所在今东古城镇,今县境西部属之;又置发干县,据今县境东部,属东郡。

三国时期,属魏国,为冀州阳平郡馆陶、发干县地。

西晋,属司州阳平郡,为馆陶、发干县地。

十六国时,属后赵、前燕、前秦、北魏等国,先后属司州阳平郡、中州阳平郡、冀州贵乡郡、兖州阳平郡、相州阳平郡,均为馆陶、发干县地。

南北朝时期,先为相州阳平郡馆陶、发干县地;西魏大统十二年(546),改相州为司州,遂为司州阳平郡馆陶、发干县地。

北齐废发干县。

北周大象二年(580),于馆陶置毛州。

隋开皇初废阳平郡,馆陶县改属武阳郡,县治北迁至今北馆陶镇。隋开皇六年(586),析馆陶县东部和清渊县南部置冠氏县,因古冠氏邑为名,治今冠城镇,属毛州。大业二年(606)毛州废,属魏州武阳郡。

唐武德五年(622),复置毛州,遂再属之;唐贞观元年(627),属河北道魏州魏郡。

五代后梁、后唐时期属魏州;后晋时属广晋府;后汉、后周时属大名府。

北宋时期,属河北东路大名府;南宋、金时期,属大名府路大名府。

元初,属东平路;至元六年(1269),冠氏县升为冠州,直隶中书省。

明洪武三年(1370)降州改称冠县,隶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

清代,仍隶山东省东昌府。

1913年,属山东省济西道。

1914年,改属东临道。

1927年废道级建制,直隶山东省。

1937年,属山东省第六区。

1939年鲁西北行政委员会。

1940年4月,属鲁西北专署,当年11月,属鲁西区第三专署。

1941年7月,属冀鲁豫区第三专署,当年9月,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第十八专署。

1943年7月,属冀南区第七专署。

1945年6月,属冀鲁豫区第七专署。

1945年8月,冠县并入永智县;1945年10月,属冀南第一专署。1945年12月,恢复冠县,仍属冀南第一专署。

1949年8月,属平原省聊城专署。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改属山东省聊城专区。

1967年3月,建立冠县革命委员会,属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

1981年12月,冠县革命委员会改为冠县人民政府,属聊城地区行政公署。

1998年2月,随聊城撤区改市,遂属聊城市。

冠县特产:

冠县鸭梨:原为堂邑县传统梨类中佳品之一,已有500年的栽植历史。兰沃一带产量高、质量佳,素有“鸭梨之乡”的称誉。鸭梨,因其梨梗基部突起似鸭头状故名。

山东冠县各个村庄来历,山东冠县各村村名的来历(2)

冠县灵芝:是山东省聊城市冠县的特产。冠县灵芝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山东冠县各个村庄来历,山东冠县各村村名的来历(3)

来源:花开水不流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