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提起劳动仲裁,胜算几何?
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中,由于隶属于用人单位而工作,天然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这样的现实导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产生劳动争议时,往往会抱有顾虑,认为“劳动仲裁十战九输”、“老板和单位不怕劳动仲裁”等等,进而选择忍气吞声,放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在给自身造成损害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违法的用人单位的气焰,导致出现了更多的受害者。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国现行劳动法律制度更为侧重于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当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产生争议,需要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时,法律必然要给予劳动者更多的保护,以平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本不对等的关系。这种保护不仅体现在法律为劳动者提供了投诉举报、劳动仲裁、诉讼等多种维权途径,还体现在法律详细规定了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关系后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这些法条是劳动者用以维权的有力武器。
其次,不只是劳动者,用人单位在劳动仲裁中也存在诸多顾虑。用人单位参与仲裁就意味着需要承担裁决对其不利的风险,一旦仲裁委裁决支持劳动者的请求,用人单位就需要付出经济上的代价。并且用人单位参与仲裁势必需要工作人员专门处理和跟进仲裁相关事宜,这对那些人员不足的小企业来说是很不利的。同时,如果裁决对用人单位不利,在互联网相当发达的现在,这一情况就会与单位终身绑定,会对单位日后的经营产生不良影响。这些可能出现的负面后果都是参与仲裁的用人单位需要慎重考虑的。
最后,有人可能会认为劳动仲裁中劳动者的请求大概率得不到支持,这一看法并不正确。事实上,在劳动者的主张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情况下,往往能够得到仲裁委的支持。但在现实中,部分劳动者由于对劳动仲裁并不熟悉,自己准备的证据材料并不充分,也不愿意委托律师代为处理;而用人单位通常有专门的法务人员处理此事,仲裁前的准备更为充分细致,这才会导致劳动者未能在仲裁中得到满意的结果。
因此,劳动者在发现用人单位存在违法行为,可能侵害自身权益时,应当提前搜集相关证据材料,做好维权准备。如果劳动者自身对于法律问题不甚了解,而又确实需要通过仲裁等法律途径予以维权时,仍然建议委托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员处理相关法律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