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豆腐坊向北走,就是大广兴里和小广兴里。大广兴里上面有个行书横匾,小广兴里曾是官沟街小学的第二分校(第一分校在闸口街),一个平房院落,大约"文革"时又成为了学校的小工厂。而说到广兴里,这里在民国时期是北洋军阀在天津享乐的妓院,曾开设过天宝班和富春楼,算是三四等的妓院,比不了"群英后"、"中华后"那些档次,但也有一定的名气。其中天宝班的掌班因娘家姓李,故人称"小李奶奶",她借着与吉林督军孟恩远是老乡并与孟家的关系结识了张作霖、鲍贵卿等一系列军阀头目。张作霖一生娶了六位姨太太,最小的一位叫马岳卿的就是被张作霖从广兴里天宝班选中接到奉天,她出身贫苦,从小被卖到广兴里天宝班学艺。1923年18岁时被张作霖相中,经五太太寿夫人同意,从天津接到奉天,先以五夫人贴身丫环名义居住帅府,以消除议论。不久由五太太寿夫人张罗,圆房为妾,收为六姨太。1924年生女张怀敏。皇姑屯事件发生时,她与张作霖同车回沈,仅脚趾受伤。张作霖死时她年仅二十二三岁,此后便一直未嫁。
下图:大广兴里,摄影 栾希春,出自"天津市档案馆"公众号
再向北过了闸口街,西侧是南市最晚关门的煤厂,俗称广兴煤矿,原名"松记煤厂",里面的墙壁上"为人民服务"几个大字和里面剩余的煤堆一直保留到拆迁前。路的东侧是大悲庵胡同,大悲庵在清末开设了保生粥厂,专收妇孺。1887年一场大火导致无数人伤亡,震怒了朝廷导致多名官员受处分。解放后原址改为橡皮膏厂,又称卫生材料厂,1971年厂子搬到了西青区大南河工业区。
下图:广兴大街松记煤厂
沿着广兴大街再往北,有官沟街,还有一条很细的全家胡同,但是没有什么具体的记忆了。过了南马路就向南门的方向走不多远就是草厂庵大街,即可进入老城。
7、广兴大街(建物大街)开办过的报社最后,提一下历史上对广兴大街的一些记载。解放后那边有几家旅馆,而解放前那边却是老南市报社最多的地方。说到老南市的报纸,最出名的当属比利时传教士雷鸣远在荣业大街于1915年10月10日创刊的《益世报》,两年后迁到了东门外小洋货街,1924年再迁到了意租界;还有1919年7月21日*在荣业大街协成印刷局里面的一间小屋里创办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在广兴大街发行最久是刘孟扬于1912年4月创办的《白话晚报》、1912年10月创办的《白话晨报》、1916年创办的《白话午报》,因这时报纸已经普遍采用了语文体,故报名将"白话"取消,改为《天津晨报》、《天津午报》、《天津晚报》,合称"午报社"。刘孟扬本人担任社长,经理白幼卿、总编辑董秋圃,实际编辑负责人为刘孟扬的侄子刘钟望,后来报社迁到现在建国道与胜利路交口一带。晨、午、晚三报均有社论,依次定名"午炮"、"晨钟"、"暮鼓",20年代在副刊刊登一些通俗小说。
下图:《白话午报》照片
说起刘孟扬,他是著名女社会活动家刘清扬的兄长,早在1902年就被英敛之聘为《大公报》的主笔,后创立《民兴报》、做《天津商报》主编,与《新天津报》的创办人刘髯公、《评报》的创办人刘霁岚,在当时并称"三刘",著作有《中国音标字书》、《天津拳匪变乱纪事》,后者记述了从义和团入津到天津城被八国联军占领这一期间的很多史实。他还曾做《戒贪铭》,告诉我们"钱,要取之有道"。刘孟扬去世后,先是《晨报》、《晚报》被外包,但因经营不佳于1939年停刊;1945年抗战胜利后《午报》本想恢复其增刊《星期二画报》,其社址位于嫩江路29号并由刘孟扬的弟弟刘乃扬(刘铁庵)负责,每周出版一刊,但出版一年后亦自行停刊。至此(原址)广兴大街的午报社彻底告别历史。
下图:《天津商报》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