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汤恩伯的声誉一直不佳。在抗战期间,他的军队不仅缺乏战斗意志,还经常选择逃离战场,连当地百姓都感到愤怒,纷纷夺取他们的武器,自发组织对抗日军。在河南,有一次发生了“水旱蝗汤”的四大灾难,“汤”指的就是汤恩伯。作为地方官员,他的表现可谓极其令人耻辱。相比之下,其他将领如阎锡山和韩复榘,尽管名声也不怎么好,但他们却对当地居民非常友好。如果连自己的人民都对你怨声载道,那么你的品行无疑堪忧。此外,汤恩伯还背负着一个卖师求荣的耻辱,他出卖了自己的恩师兼岳父陈仪,这种行为被视为十分可耻。
然而,人性是复杂的,汤恩伯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表现出令人尊敬的英雄和善良之处。首先,让我们看看他的英雄一面。年轻时,汤恩伯前往日本留学,先后在明治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然后考入陆军士官学校,表现出出色的文武双全能力。回国后,他应恩师陈仪之邀,担任少校参谋,还娶了陈仪的义女为妻。陈仪对汤恩伯来说既是导师也是父亲般的存在。至于为什么他最终出卖了陈仪,我们将在后文讨论。七七事变爆发后,全民抗战开始,汤恩伯被任命为第七集团军前敌总指挥,率领部队奔赴抗日战场,开始了辉煌的抗战生涯。抗战初期的汤恩伯表现得非常勇敢,他在南口战役中坚守了20多天,造成日军2000多人的伤亡,这是抗战初期少数几次的胜利之一,得到全国宣传。第二年,汤恩伯参加了台儿庄战役,与友军一起取得了抗战初期最大的胜利,战后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此后,汤恩伯参加了徐州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战等重大战役,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日军甚至称他为“天字第一号大敌”,非常忌惮。当时,日军对中国军队有一个排名,战斗力最强的是甲等,其次是乙等,最差的是丙等,而汤恩伯的部队几乎每个师都被评为“甲等”,这显示出他们的战斗力之强。
然而,尽管是这位战功卓著的抗战名将,在河南却遭遇了惨败。在1942年,汤恩伯担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任鲁苏皖豫边区总司令,在河南指挥着40万大军,几乎全部由当地百姓供养。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河南发生了严重的灾荒,老百姓甚至连自己的口粮都难以维持,更别提供养军队了。这种矛盾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爆发,汤恩伯成为众矢之的,被称为河南“四大灾”之一。然而,根据当时的记载,汤恩伯在这场灾难中表现得还算不错,他动员部队节约出了700万斤粮食来救济灾民,并且让所有团级以上的军官收养受灾儿童。然而,在那个充满怨声载道的特殊环境中,这些善举很快就被众多批评声所淹没。
紧张局势逐渐积累,终于在1944年爆发。当年4月,日军发动了“一号作战”,第一战区成为首要目标。当时担任第一战区副司令的汤恩伯,在面对日军进攻时显得无计可施,甚至在与日军交战之前就下令撤退。在撤退的过程中,愤怒的百姓自发组织堵截国军,甚至夺取了他们的武器,自己去对抗日本侵略者。这种情况无疑是国家的耻辱。蒋介石当场下令将汤恩伯免职并进行调查。从此以后,汤恩伯这位曾经位高权重的“中原王”,再也无法抬起头来。
抗战结束后,汤恩伯虽然还担任过第一兵团司令、京沪卫戍区总司令、陆军副总司令等重要职务,但他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雄心,再也无法复苏抗战初期的英勇。有一则广泛流传的故事说,当时蒋介石在一次会议上提到,如果汤恩伯能够在上海保卫战的最后阶段壮烈牺牲,那将是多么悲壮的事情,也将为革命历史增光添彩。然而,事实是,他并没有选择英勇牺牲。不久后,蒋介石还传出了痛打汤恩伯的传闻,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毫无疑问,此时的汤恩伯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他卖师求荣的事情。在解放战争后期,陈仪看到形势已不妙,再加上与蒋介石的宿怨,便鼓动汤恩伯一起投降共产党。然而,由于汤恩伯深受蒋介石的信任,不可能背叛蒋介石,于是他秘密将陈仪的计划告知了老蒋,希望以自己的坦白来保住陈仪的性命。但蒋介石对这种事情一直非常敏感,立即将陈仪投入大牢,准备判处死刑。汤恩伯感到非常焦急,急忙请求蒋介石干预,但蒋介石拒绝了他的面见。陈仪最终被处决后,汤恩伯深感内疚,他在家中为恩师设立了祭坛,并每天早晚焚香祭奠。1954年,汤恩伯前往日本接受手术治疗,但最终未能挽回生命,去世时年仅54岁。据说,他临终时非常痛苦,望着天花板,挣扎不已,没有人能够安抚他。
总之,汤恩伯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既有英勇的一面,也有卖师求荣的耻辱。他的抗战业绩曾令人瞩目,但在河南的失败和撤退使他的声誉受损。最终,他因各种原因失去了昔日的威望,但他在中国抗战史上的一段传奇故事,仍然值得人们深思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