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忆英烈 精神品格永传承
编者按:清明时节,缅怀先人、慎终追远。在人民司法的光辉历程中,也曾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让人永远难以忘怀的英雄模范和先进典型,他们一心为民、两袖清风、甘于奉献、勇于担当,虽然身死,却凛凛犹生,成为千千万万人民法官勇毅前行的灯塔。今天,我们在这里缅怀他们,就是要传承他们司法为民的优秀品质、清正廉洁的司法作风、永不低头的斗争精神和担当奉献的为民情怀。让我们永远铭记他们,并把他们的精神品格内化为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强大精神力量!
恪守法官职业操守
牢记我辈使命担当
清明的细雨飘飘洒洒,寄托着我们对英烈的思念。时间的长河流淌不息,却冲不淡我们对法官英烈的缅怀。在人民司法的历史征程中,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法官,人民铭记他们,怀念他们,是因为他们一生“以百姓心为心”,牢记并践行着为人民司法的宗旨。值此清明之际,让我们深切缅怀这些法官英烈,并牢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以马锡五为代表的审判工作者经常携案件下乡,联系群众,围绕案情就地调查研究,开展巡回审判,审判与调解高度融合,这种审判方法得到人民群众高度评价,被称为马锡五审判方式。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路线,也是指导一切工作的基本方法。在司法工作中依靠群众、借助群众的力量,发动群众参与司法审判,将群众路线正确地运用到审判工作中去,是马锡五审判方式产生的根源。此后,马锡五审判方式在各个根据地被广泛推广,成为审判工作的一面旗帜,影响深远。
马锡五审判方式与当前司法领域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促变形成的司法为民、便民、利民,推动司法质量、效率的要义息息相通,在现代司法制度中程序化实现马锡五审判方式中的便民精神能够发挥其灵活工作、方便群众的优点。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涌现出的滕启刚、魏晶晶、李庆军、胡国运、周春梅、杨军、鲍卫忠等模范法官身上均体现了马锡五办案精神,他们办的案件虽然大部分都是一些民生小案,但他们都认识到这些“小”案件关系到“大”政治,努力用心用情办好,从而厚植党的执政根基。
善于从老百姓的角度考虑法律问题和处理案件,是他们的职业思维。
2021年6月4日去世的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人民法院法官滕启刚就是践行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典型代表,他的一生深刻实践了司法为民的宗旨。公正是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最大期待,司法审判的目的是公正解决法律问题。滕启刚在工作中总是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他以依靠人民群众,倾听群众意见为基本方法;以审判调解结合,座谈而非坐堂为基本形式;以做通思想工作,保证案结事了为基本目的,把群众满意与依法办案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很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期待。他运用“亲情融化法”调解家庭纠纷案件;运用“外力协助法”审理矛盾复杂案件;运用“换位思考法”化解涉及利益分配案件;运用“背靠背法”审理纠纷激烈案件。滕启刚出身农民,知道农民的苦,每当看到农民走进法庭,他都站在农民当事人的立场想方设法调解。他认为,无论用什么样的调解法,都要用心去调解,用情去疏导,用法去解疑,让法律以柔软的方式走进群众生活。
克己奉公、清正廉洁,是他们的职业操守。
“成为一名法官以来,我从未吃过当事人一顿饭,收过当事人一分钱。身着法袍,我无愧于心。” 2020年12月10日去世的安徽省六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魏晶晶在述职报告中这样写道。
2020年5月6日去世的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胡国运始终以“正义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为信条,他常常告诫身边的法官:“我们这些法官,尤其是民事口的法官,金钱的诱惑无时不在,但请坚持你的专业判断、坚守你的良知,不要沦为被金钱驯服的工具,宁愿得罪人,也不能得罪法律。”
滕启刚法官对自己及家人严格要求,他公私分明、刚正不阿、公正廉洁,从而一身正气。他甘于贫寒,一生住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过着简单而朴素的生活。妻子面临下岗,他绝不托人找关系安排工作,而是买了辆三轮车帮她办起了凉拌菜坊。为公正司法,滕启刚还与妻子约法三章:不准收取任何人钱物、不准接受任何人请托、不准过问任何案件。
2020年7月29日去世的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一级法官杨军也是这般廉洁奉公、一身正气。亲戚为案子找上门,他坚决不见,“不准为案件打招呼、不准接受送礼、不准打听案情”是杨军一贯的家规,他一生很少社交,工作中“4000件案件,没有一次人情”。
为大公、守大义、求大我,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廉洁无私,永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永葆对人民司法事业的敬畏,这是我们这些已经故去的法官英模们共同的宝贵品格。
无私奉献、司法为民,是他们的职业情操。
他们是蜡烛,燃烧自己,服务他人。在他们看来,自己的事情都是小事,困难总是自己设法去克服;当事人的事情都是大事,党和人民将人民群众的烦心事交给自己裁判,要全力以赴地处理好,绝不能辜负组织、人民的信任,亵渎法律的神圣。
2014年12月10日去世的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一直牢记母亲“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的教诲,在工作中践行着司法为民的原则。面对常年的上访户,他始终保持着耐心和关心,经常登门开导,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难题;面对老母亲因失火被烧死的一位聋哑老人,他的一句“如果是我的母亲,我会比你们更难过的!”,令老人失声痛哭。邹碧华常常告诫法官要有同理心,“只有具备了同理心,你才能设身处地替他考虑问题,替他去设想各种方案,动用你的全部智慧帮他解决问题。”
魏晶晶法官在审理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时,面对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进行现场鉴定的要求,不顾8月的炎热天气,带着原、被告双方来到小区,一栋一栋、一层一层、一家一户数防火门的数量,上上下下爬了300多层楼,最终确定了1107扇防火门数量。双方当事人被她公正为民、耐心负责的精神所打动,最终在调解笔录上签字言和,兑现了工程款,实现了案结事了。
滕启刚法官则常常一身布衣一双布鞋走进基层、融入群众,永葆谦逊朴素,他把法理情融入群众熟悉的语言,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事;他崇德向善、心怀大爱,每逢人有难,必尽己所能出手相助;他公开自己的电话,随时接受群众的咨询,倾听百姓的诉求,从不嫌烦叫苦……他用自己的每一言每一行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万里笙歌,歌不尽赤诚英魂;千古传唱,唱不断为民情怀。作为追求公平正义的司法实践者,我们要继承先烈的遗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司法为民的宗旨,实现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花秀骏丨编辑:杨书培 屠少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