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建部发布《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指出,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这是住建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明确提出房屋应由套内面积来进行交易。
羊毛出在羊身上。用建筑面积计价还是套内面积计价,理论上只是计价单位不同,建筑面积计价,价格就低一点,套内面积计价,价格就高一点,不会影响房屋总价格、品质。不过,表现在真实世界还是有不同的。
一是信息不对称。购房者为公摊面积买了单,应该拥有所有权和使用权,但他们并不清楚哪些公共面积是自己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清楚公摊面积在哪里,但一般情况下,开发商不会把有详细公摊情况的测绘成果报告交给购房者。这导致公摊面积存在很多猫腻,比如重复公摊、重复收钱。有的场所已经被算作公摊,却又被划成车位再次出售。
二是人会规避法律。既然不计公摊,开发商可能就压小公共空间,比如楼梯会变窄,大厅变小,这样就影响到生活便利性和房子美观度。
三是法律转换的成本。随着取消公摊面积,住户与物业公司可能需要在物业费、取暖费等方面展开一场新博弈,如果没处理好,会置影响物业的正常维护。住宅套内面积计价后,“契税”、“非普增值税”等税收是不是会应该变动呢?购房者与政府之间也是会有一场博弈。
可见,不管是建筑面积计价还是套内面积计价,关键在有健全的配套管理制度,防止因为信息不对称和规避法律的欺诈。另外,就是执法要严,最怕监管机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本人著作《一句话理解法律:学法律就这么简单》已在京东、当当、淘宝、亚马逊上市。它不能告诉你每一个具体法律规则的形成背景,但它能给你一种叫格局的东西。所谓格局就是在你的大脑中搭建起一个法律知识体系的逻辑框架,能够把每一个具体的知识安放在它恰当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