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选择深造的话,材料专业的同学也要面对与物理、化学等专业同学的竞争。
但研究生毕业后,材料人可以选择的岗位也就更多一些,比如制造业,或者航天科工、中电科之类的央企。
有这么多的去路可以选择,为什么材料学还是成为了天坑呢?
可能是因为虽然有出路,但这些出路并不够“香”。
材料学属于产品制造的中间环节,只能在产品最初研发阶段起作用。这就决定了两件事:
首先,它受到生产链上下游的限制。即使你可以在材料上进行一些突破性的创新,但如果上下游的企业不够认可,或者使用人群已经形成习惯,不接受新材料。即使创新得再好,也等于零。
其次,作为只在研发环节起作用的部分,企业对该岗位的需求十分有限。而这与庞大的毕业生数量形成对比,导致很多人不得不转行,或者接受比预期更低的薪资。
另外,相对很多传统专业来说,材料科学与工程目前在我国还是一门很新的专业。而新,就意味着它需要在不断的变动中完善自己。而大学教学的教材更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习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的脱钩,也在无形中促进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生的就业难度和基础薪资低。
即使找到合适的岗位,薪资也在接受范围内,做出的创新得不到认可,也就得不到提升。在就业后,晋升空间与个人成长便成为了摆在材料人面前的又一座大山。
03负负得正,重获新生虽然“新”意味着变动,但在变动的另一面,“新”也意味着有更多的可能和更大的突破。
按照上三大刊SCI的学科数量来算,如果材料排第二,估计只有生物敢排第一了。对于想要在科研路上持续走下去的同学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有句话叫,负负得正。它用在材料科学与工程身上正合适。
随着学科交叉的不断推进,材料科学与工程也与时俱进,与生物和医学交叉,形成了新学科:生物医用材料学。
生物医用材料指的是用于诊断、治疗、修复和替换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新型高技术材料。陶瓷牙套,就属于其中一种。
生物 医学 材料,三个一直被喊劝退的专业叠加在一起,却构成了一个岗位需求量极大,且薪资相对较高的岗位。
2011年到2021年,我国在生物医用材料的市场从650亿增长到了近3500亿,后者几乎是前者的六倍。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
人才需求方面,到2018年,新增岗位约300万个。而2020年一年新增岗位就约有600万个。
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一系列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国内新材料产业自此开始强劲发展,2020年新材料总产值约达6万亿元。
2021年,十四五、2035规划纲要明确表示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据工信部预测,2025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将达10万亿元。
无论是交叉学科的快速崛起,还是新材料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所引起的必然结果,都会是对人才需求的大量增加。而材料人的薪资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
而很多人所担心的化学品污染、工作危险、工作环境差等问题,也随着科技的发展得到了相应的解决。
随着生产自动化和数字化的推行,一些烦躁、枯燥、重复性的工作,已经不再需要人们亲自去做,而是交给不怕累,精确度高的电子器械去完成。
在双碳战略下,许多高污染的化学材料都在逐渐被淘汰,企业的生产水平不断提升,安全性也在逐渐提高。
更好的工作环境、更高的薪资以及越来越多的岗位需求,构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渐渐脱离“四大天坑”的主要原因。
另一个促进材料科学与工程脱离四大天坑的原因,则是材料人对这门学科发自内心的热爱。
在关于材料学的帖子中,诚然,吐槽它不好的人有很多,但还有更多人表达了对材料学的热爱。
有人坚持这个专业,是为了改善女性内衣中的钢圈材质,让姑娘们都能穿上合适的内衣。
有人被反反复复得不到想要结果的实验折磨得要死,但因为发自内心的热爱,所以一边高喊着“材料虐我千百遍,我爱材料如初见”,一边再次一头扎进了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