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陵晚报
近期,由河南和安徽的两家考古单位对明故宫遗址西北侧的内务诸库旧址(专门掌管宫廷事务的机构)展开了新一轮考古发掘,由此引发了众多市民对南京明故宫的再一次聚焦和关注。
明故宫在明清时期经历了多次战乱和破坏,地面遗迹已所存有限,然南京民间却赋予了它们许多故事传说,其中虚虚实实真假难辨,让这座几近湮没的皇城至今仍然散发着无限神秘的气息。
梳妆台
南京白马石刻公园内,有一组拱形石构件,共五座,前后排列,似乎是一个通向某处的券门,每座券门由数块太湖石拼合而成,表面有精心打磨的水波纹,石块之间则由榫卯相扣,使拱形结构非常稳固。这组石构件被南京人俗称为“马娘娘梳妆台”,是明朝初年南京明故宫遗物。
“梳妆台”最早发现于明故宫武英殿遗址以北,据考证,其所在的具体位置应该是在明故宫西北角的一座御花园里,位于大善殿与九五飞龙殿之间。当年,大善殿是“太祖览读之所”,殿后有石假山,下假山为望江楼,楼后为九五飞龙殿。学者推测,“马娘娘梳妆台”应该是花园假山下的券洞构件。
马皇后是朱元璋的正宫,居住在坤宁宫,地处明故宫的中轴线上,与大善殿相去甚远,这组石构件不可能是马娘娘梳妆台。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政严酷,滥*大臣,马皇后在谏阻*戮、保护功臣方面,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在当时南京人眼里,马皇后就是一位乐于救世的“活菩萨”。南京的许多史迹都被民间附会为“马娘娘梳妆台”,如明孝陵里的明楼、观音阁前的平台等,加之马皇后又长期被朱元璋任命主持后宫,而那一带保存下来的遗迹,只有这一组石构件,很可能因此被后世民间传为马皇后的梳妆台。
“梳妆台”从明初以来就一直在明故宫遗址西侧,清代甘熙在《白下琐言》中“呼为圪垯山”。1986年南京体工队在其址建造田径场,“梳妆台”被编号拆卸,存放在田径场的东侧围墙边。到了2000年,中山陵园管理局在紫金山和玄武湖之间原白马村建成白马石刻公园,收集南京各地散落的石刻,“梳妆台”遂被重新组装,整体搬迁到白马公园内。
血迹石
在今明故宫公园奉天门遗址前,有巨石平卧,云纹雕饰,隐约可见。细看石面,中间部分有许多不成形状的淡红斑块,参差错落,相连成条。这是奉天殿之云龙陛石,南京民间相传,石头上的“血迹”,是方孝孺不肯草诏,被敲齿血溅石上成影,每逢雨后,血色鲜红欲滴,嗅之似有腥味!因名“血迹石”。
明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率领将士自金川门入京城(今南京老城区),推翻了他侄儿朱允炆的统治,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史称“靖难之役”。朱棣一即位,就召翰林学士方孝孺入朝,命他起草诏书,宣告新帝登位。方孝孺忠于旧主,不肯草诏,掷笔于地,且哭且骂,“上怒,命抉其吻,剔其舌,孝孺犹噀血犯御座”。据说,现在看到的血迹石,就是当年方孝孺向朱棣噀血的痕迹。
其实此石是朱元璋营造宫室时,采自应天府(今南京)郊区的大连山中,又名南京红或金陵红,是在三亿年前的石炭纪海底沉积而成。由于钙质硬壳骨骼的海生生物遗体侵入,又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相作用,出现绛褐色的团块和条纹。此类岩石遇雨血色愈深,甚至有“流血”现象,其实是含铁矿物质随水渗出所致。
清光绪八年(1882),两江总督左宗棠为明初在靖难之役中死难的方孝孺等四位忠臣建四君子祠,血迹亭是该祠的核心,亭中立有血迹石和血迹碑,碑记为左宗棠亲撰。祠、亭成为清末江宁(今南京)颇有影响的纪念建筑,中外游客探访明故宫遗址时无不入内参谒。民国时期,四君子祠和血迹亭均已毁圮,1915年,民国政府在明故宫遗址上建南京古物陈列所,血迹石就立于陈列厅中央。抗战时期古物陈列所毁于战火,馆藏文物尽遭洗劫,只有这块血迹石竟在原址上历劫而存。
五凤楼
登上南京午朝门公园的午门城楼,你的眼光立即会被数列整齐排列、体量巨大的柱础所吸引。时光回溯到明朝,这城楼之上曾有一座正楼和四座方亭,柱础就是它们的遗存。据记载,楼和亭均是黄瓦金顶,重檐彤饰,形若朱雀展翅,蔚为壮观,俗称五凤楼。相传,朱元璋晚年十分害怕当年随他一起征战的功臣在他死后谋反,于是密谋屠*功臣:他以庆功为名,将所有功臣召集到午门的五凤楼上,然后用轰天大炮将他们一网打尽,五凤楼也因此化为焦土。
其实,这个故事完全是子虚乌有,它源于清代的一些小说、评书、戏剧之中。类似的说法还有炮打功臣楼、火烧庆功楼等。
那么,午门顶上的五凤楼是如何消失的呢?据史料记载,当是在明清易代之际毁于清兵之手。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占领南京,在明故宫午门前,筑起八旗兵驻防城,五凤楼等建筑开始遭到八旗兵丁破坏。到了清代晚期,在文人的笔下,“昔之五凤楼、文华、武英殿基不过指识其处而已,惟紫禁城内正殿旧址,阶级犹存。”五凤楼已经只剩下地基了。
九龙藻井
普陀山,中国四大名山之一,观音菩萨的道场,山上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并称为普陀山三大禅寺,架构成观音道场的主体。其中法雨寺九龙殿的藻井上,有一组九龙戏珠的立体图案:一龙盘顶,八龙环八根垂柱昂首舞爪而下,正中悬挂一盏琉璃灯,宛若一颗明珠,是普陀三宝之一。据传,九龙藻井是清康熙年间为割断明室龙脉,从朱元璋在金陵登基的金銮宝殿之上拆卸、搬迁过去的。
这个传说十分接近历史真相。据《普陀山志》记载,法雨寺是康熙三十八年重修的,寺名也是康熙所赐,那年三月,康熙南巡至杭州,特意传旨全国,说普陀山乃朝廷香火之地,他自己带头捐献金鼎建设普陀山寺,还号召天下臣民捐钱捐物,共种福地。
当时,康熙接见了法雨寺的住持别庵性统,对其建寺工作大加褒奖,并下发了“拆金陵旧殿以赐”的圣旨,即将明故宫宫殿拆来用于建普陀山寺。为了将明故宫的大殿完整地拆运到普陀山,工匠们将拆下的建材一一编号,然后打包装箱,由水路从南京运到舟山,再在普陀山重新组装、拼接,最终完成了这座大殿的重建,它就是法雨寺的九龙殿。
九龙殿为双层重檐歇山顶,屋脊上各有六只神兽,最前面的神兽是仙人骑鸡,这是皇家宫殿特有的规制。九龙殿的黄色琉璃瓦、九龙藻井和大殿下面的龙形柱础,都是明故宫的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