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刘贵芳呼吁:安乐死应该在我国合法化,在合法基础上规范安乐死行为。该消息一经报道,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重新引起了人们对安乐死和人道主义方面的观点讨论。
刘贵芳表示,在其过往的乡村医生基层工作经历中,她看到很多病人都在与不治之症的对抗中饱受痛苦,而想要病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保留生命尊严,让他们能够安详地离开,安乐死无疑是一种理智的选择。在刘贵芳的眼中,生与死,都是生而为人最基本的权利。
一、安乐死,真的有那么简单吗?回看刘贵芳医生的经历,她提出安乐死合法化建议的出发点,必然是秉持着医者仁心,普通民众也有很多人对此观点表示支持,但是从现实条件来看,安乐死合法化却并没有那么简单!
安乐死,指的是在不影响到国家、社会和他人权益的条件下,一种处理生命的特殊形式,通俗来讲就是“人工终结”生命。安乐死根据执行的形式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安乐死指的是注射药物加速生命消亡,而消极安乐死指的是结束医疗条件,让患者顺其自然等待死亡。
目前全球大部分国家对积极安乐死持反对态度,将其定义为犯罪行为,而消极安乐死却无法避免,因此有默认迹象,当然也有一些国家安乐死已经合法推广。积极安乐死所选用的药物也要秉持着人道主义精神,必须满足能够让患者失去知觉的深度睡眠、最大限度地缩短死亡时间、尽量满足临终表情安详这三个条件,以此来安抚亲人情感,因此一般采用的药物都是氰化物、麻醉药物、凝血剂等,其中凝血剂最为普遍。
截止2022年,全球范围内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有: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瑞士、新西兰等,最特比的是瑞士允许外国人申请安乐死。
其实新西兰的《生命终结选择法案》在2021年11月7日才正式生效,距今不满一年。作为全世界唯一一个通过公众约束投票的形式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新西兰的安乐死申请条件也备受注目。
在新西兰相关法案中,规定安乐死申请必须满足7个条件:
①成年人(年满18);
②仅限于新西兰公民(包括永久居民);
③不治之症(官方认可的死亡推断时间少于6个月);
④生理机能大幅度、持续性下降;
⑤承受的痛苦超过身体极限,且医疗技术无法缓解;
⑥患者本人在知情情况下,头脑清醒时做出决定;
⑦2位医生通过申请(参与安乐死的医护人员,可要求病人留存知情证据)。
可见,安乐死的实施有严格条件,并非患者有意愿就能够申请成功。而在不同国家,条件规定也不一样,但无一例外都需要严格审核,避免安乐死的“滥用”。
二、为何我国安乐死难合法化?三个问题难以界定如开篇所述,在我国,安乐死合法化的建议并非首次出现,而且大众支持度较高,但几乎每一次争议的结果都是不了了之,我国安乐死合法化始终没有定论,而这或许和3个难题有关。
1、患者意愿的“合理性”
从大众的角度来看,安乐死如果执行,最先产生的问题就是患者的意愿。尽管在调查中一些人表示支持安乐死,但是当真正面临选择,当事人是否能够意志坚定地坦然面对死亡仍是一个未知数。
其次生活在人类社会,每个人的生命不仅受到自己的意志掌控,也会被社会、经济、工作、家庭、家人、朋友等产生的作用所影响,因此患者安乐死的意愿是否“合理”,很难界定。
2016年4月,荷兰的一位女医生按照多次审核通过的安乐死申请,对一位74岁的阿尔茨海默患者实行安乐死,但是在注射麻醉药半途中,老人突然反抗,让众人一惊,最终在医生的强制执行下死亡。
在荷兰众多的安乐死案例中,这原本非常普通,但是安乐死复检委员会却认为,老人临死前的反抗表明仍然有生存意志或其它需求,医生的做法涉嫌犯罪,并且在两年后,也就是2018年,荷兰的公共检察官正式起诉医生。
虽然从法律的程序和证明材料上,医生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文件上的死亡意愿是否和老人临终前保持一致具有很大的争议。
2、医生行为的“伦理性”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安乐死”的出发点虽然也是帮助病人,但其本质依旧是“*人”,只不过是在病人的同意下“合法*人”而已,这就十分考验医生了。对医生而言,从“挽救生命”转变到“扼*生命”,这个过程是对伦理的挑战,也违反了职业道德,甚至像上述案例一样,一旦过程中发生不可控的意外或细节处理不当,就会涉嫌犯罪。
3、医学技术的“发展性”
能够通过安乐死申请的患者,几乎都是身患绝症、本身对生存失去希望的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医学史上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就是在疾病的挑战下,虽然这么做对患者可能是一种痛苦,但如果将所有疾病难点都以“安乐死”的方式解决,那医生们和科研人员则容易失去目标,失去探究的动力,不利于医学技术的发展。
总的来说,安乐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对患者个体、人类社会的法律底线、道德底线、人道伦理、医学进步、人类未来等产生强大的冲击,这也是中国目前仍然无法安乐死合法化的原因。
三、如何帮助终末期患者走得安宁?尽管安乐死合法化在我国实现的希望渺茫,但想为患者减少痛苦的想法却有重要意义。在临床治疗中,帮助终末期患者提高生存质量,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中获得安宁,是最主要的诉求,而以下4种方法或许可以帮助患者走得安宁。
1、皮肤护理
终末期患者在疾病的折磨下,绝大多数人会失去自理能力和行动能力,陪护人员和家人应尽量做好床铺和衣物的换洗工作,辅助患者清理身体,时常翻身活动,保护好皮肤。如果患者大小便难以控制,可以劝导使用一次性成人纸尿裤,同时每天擦拭爽身粉、擦洗会阴,可使用溃疡贴来预防和治疗褥疮。
建议:和医护人员沟通好换药时间,一般3天一次,皮肤出现异常时也应咨询医生及时处理,不要让皮肤疾病扩大。
2、缓解疼痛
临床上,医护人员应该对终末期患者做好细密型的监控,观察病人身体、精神两方面的痛苦状况,尤其是身体上的痛苦,要根据疼痛发作的时间、强烈及时用药,缓解痛苦。
提醒:患者的痛苦有增强迹象就要及时用药,如果超出身体和精神的承受极限,药物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此外,患者精神上的压抑和痛苦,可以和其家人朋友沟通,进行辅助劝导。
3、控制气味
终末期患者在医院中的治疗中,由于自身病症,治疗过程和自身卫生清洁不佳,很容易产生气味,尤其是大部分患者都是几人共用病房,加上陪护,常常会造成各种异味,这会大大地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给他们带来痛苦。
医护人员和陪护的亲人要注意保持病房里的卫生,病房内要用循环式紫外线等进行消毒,提醒陪护人员1天至少做好2次通风,亲人陪护也要帮助患者保持干净整洁,至少要做到一周一次的洗澡更衣,日常也要勤换衣物,最好每天帮患者洗头擦身。
4、争取家庭支持
对终末期患者的治疗,家庭支持非常重要,作为亲人,既可以向医生介绍患者的过往病史、精神状况、性格等,让医生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医生也可以将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工作,交给亲人陪护来完成,比如:患者的卫生清洁、情绪引导、症状监控等。医生和患者家庭的联合,才能够最大化地照顾病人,给他带去最好的关爱。
虽然生命会迎来终点,但是面对磨难,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才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安乐死合法化固然会一定程度上消除世界上的痛苦,但是也同样会带走许多鲜活的生命,这样做最终的影响是好是坏,谁也无法预测。就目前的社会环境来看,人们将社会力量集中在安宁治疗上,或许会产生更大的价值,也能够更好地发挥人道主义精神!
参考资料:
[1]《安乐死要合法化了吗?》. 学汇学会.2022-03-08
[2]《热点 | 人大代表:建议安乐死合法化》.中国青年报.2022-03-08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