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办到今年,已经是第二十届了。
不得不承认,当“姜”山、蛇瓜树、水肥一体化施肥技术被一年又一年展出时,第一次接触它们的激动心情只会荡然无存。面对几百个各类蔬菜文化艺术景观,不免会产生审美疲劳。
菜博会现场
对此,菜博会大叫冤枉:“我们很有特色、注重实效”。
每年的菜博会都紧跟世界园艺设施产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本届,集中展示国内外蔬菜品种2000多个,新增品种320多个;展示智慧农业科技、土壤修复技术、智能水肥一体化等前沿技术100多项;岩棉栽培、现代植物精准园艺栽培等高科技栽培模式80多种。上千家参展企业带来的名优品牌产品和新技术新成果,将通过菜博会这个平台走向全国各地农业园区、蔬菜基地和田间地头,促进了设施农业、智慧农业、低碳农业等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广。
寿光蔬菜产业的兴旺发展、寿光菜博会的经久不衰,是因为“内核”真的很强大。
其实,身处寿光,本就身处博览会。
王乐义谈乡村振兴。
最近,有人在卫星地图上监测到寿光蔬菜大棚的数量,一共有231764个,密密麻麻排列在寿光60公里长、48公里宽的土地上。
如果要聚焦到其中某一个,非三元朱村蔬菜大棚莫属。
“这个棚高7.5米,宽18米,能开进机器去,智能化水平非常高。”提到“冬暖式蔬菜大棚”,其发明者、三元朱村党支部*王乐义嗓门都要提高几度,大棚采用小分子水灌溉技术,从而更容易被植物细胞吸收,因此可加快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增强植物的强壮程度;采用智慧农业物联网数据平台,在重要节点能直接视频直播生长过程,从源头到配送都能实现动态监控。“下一步,我们这里的大棚还将真正实现‘订单式’生产,带动寿光蔬菜进一步走上高端化、品质化的路子。”
90后成种棚主力军。
菜博会期间,记者来到古城街道前疃村刚开发完成的300亩园区。大棚里,见到刚刚29岁的种植户张佐民。他告诉记者,大专毕业后到城里找了份稳定工作,2016年听说村里在整体规划园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返乡创业。
为啥现在年轻人愿意留在村里种棚?张佐民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收入有保障。2016年,自己的积蓄加上父母支持,出资40万元建了现在的大棚,当年种了两茬基本就收回了建棚的成本。二是配套服务好。村里有育苗场、蔬菜合作社,从买苗到卖菜都不用出村。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我们寿光有个好现象,就是种大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前疃村党支部*殷凤海说,“70后”“80后”“90后”占到了八九成,中青年已成为种菜管棚的主力军。“他们,托起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古城街道种植的番茄。
古城街道野虎村菜农靳钢钳接到深圳一家高端水果店打来的订货电话,以每斤10元的价格要买20箱口感型番茄。靳钢钳两口子便开始忙活起来。一个多小时后,贴着“迷沙”商标的西红柿被快递公司发往深圳。
“如果只追求产量不追求品质,未来的路会越走越窄。”野虎村党支部*张树铭意识到,“一定要变,种口感西红柿!”
古城街道是西红柿种植集中区,这里,1.7万余个大棚、4万多亩复种面积,每年产出26万吨番茄。
要想品质高,关键是品种。“我们招商引资了民族育种企业,未来,古城不仅能源源不断产出好柿子,还能源源不断输送好品种。”古城街道农委副主任王全荣带记者来到北京博收种子有限公司科研示范中心,只见示范大棚里一行一个品种,并且全部都是口感型。“这柿子真是有小时候的味道。”
凌晨5点的物流园,蔬菜被运往全国各地。
4月26日早上5点多,临沂菜商王林林已经卖出去满满一车圆白菜,将近25吨,当天价格每公斤1.25元。
“寿光当地农民每天凌晨开始采摘,两三点送到物流园,外地菜商大约5点开始进行交易,各种蔬菜被送往全国各地。”寿光地利农产品物流园市场部经理孙向明介绍,现在的物流园流动就业人口过万,每日的交易量都在万吨左右,日交易额超过3000万元。“这里没有买不到的菜,也没有卖不出的菜。”
如今的物流园不仅实现了蔬菜的“买全国、卖全国”,让寿光蔬菜从研发、生产到物流、销售全产业链发展,而且由物流园和专家共同研发的“中国寿光蔬菜指数”已成为全国蔬菜价格和交易趋势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寿光也因此成为全国蔬菜的集散、信息交流和价格形成中心。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记者 缪翼
编辑:刘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