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南站最早叫“茅古甸”,建于1899年,日俄战争后改名为奉天驿。1910年10月1日建成新奉天驿,为一栋由红色砖体结构、绿色铁皮屋顶、白色饰带线脚组成的建筑,原来的茅古甸车站就成了铁路货场和仓库区(今老道口附近)。1946年,奉天驿更名为沈阳南站。1950年5月,沈阳南站改名沈阳站。2013年,沈阳站历史建筑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阳南站(资料图片)
1948年12月至1949年2月,北上民主人士多次在沈阳南站(今沈阳站)乘坐专列往来于东北各地,参观东北解放区新貌,最终在1949年2月23日,踏上去北平参加新政协、建立新中国的“光明行”。
“历经百年沧桑,沈阳站早已超出了一座火车站的概念。到这里坐火车,一定要了解一下它背后的历史故事。”近日,辽宁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张恺新介绍说。
沈钧儒(中)、朱学范(左二)、周海婴(左一)赴北平前与东北局接待干部合影。(资料图片)
两批北上民主人士乘火车到沈从1948年9月到1949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共组织接送350多位民主人士陆续踏上北上之路,秘密到达解放区。其中,李济深、沈钧儒、马叙伦、郭沫若等三批民主人士,冒着生命危险,从香港等地辗转来到沈阳。
为何选择沈阳?
张恺新介绍说,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考虑到沈阳作为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较当时的哈尔滨更具优势,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也开始着手迁址沈阳办公,所以决定安排民主人士前往沈阳继续讨论新政协筹备事宜。
“沈阳南站是民主人士到达沈阳的第一站。”张恺新介绍说。三批北上民主人士中,有两批经由沈阳南站抵达:1948年12月6日,从安东(今辽宁丹东)登陆的马叙伦、郭沫若等第二批北上民主人士乘安沈铁路列车抵达沈阳南站;1949年1月10日,从大连登陆的李济深等第三批北上民主人士乘专列抵达沈阳南站。
而第一批民主人士是从哈尔滨乘汽车、雪橇等一路考察到沈阳的。他们共聚沈阳,共同为新政协的筹备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从沈阳南站奔赴北平筹建新中国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共中央决定新政协的筹备地点改在北平。赴北平前,1949年2月10日,北上民主人士在沈阳南站乘专列前往抚顺、长春、哈尔滨等地,参观东北解放区新貌。
1949年2月23日午后,在林伯渠的陪同下,在沈阳的民主人士一行35人来到沈阳南站。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民盟盟员高崇民亦作为筹备新政协的民主人士代表随车前往北平,田汉亦陪同回北平。
在短则一个多月,长则两个多月的相处时光里,民主人士与朝夕相处的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及警卫战士们结下友谊,他们依依惜别,在沈阳南站月台上合影留念,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影像。
话别后,民主人士登上悬挂着*主席彩像的蓝色专列“天津解放号”,踏上去北平参加新政协、建立新中国的“光明行”。
当专列在沈阳南站缓缓启动,郭沫若久久凝视着窗外,看到严冬已去,春回大地,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他无比激动地赋诗一首:“多少人民血,换来此矜荣。思之泪欲堕,欢笑不成声。”这首诗,代表了此时此刻民主人士的共同心声。
从沈阳出发的民主人士多担任要职到北平后,30余名从沈阳出发的民主人士立即投入到紧张的筹备新政协、建立新中国的各项工作中。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的6名副主席中,李济深是经沈阳抵达北平的民主人士;在中央人民政府56名委员中,马叙伦、郭沫若、沈钧儒、沈雁冰(茅盾)、蔡廷锴、彭泽民、章伯钧、谭平山等是北上经沈阳抵达北平的民主人士。沈钧儒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郭沫若担任政务院副总理,谭平山、章伯钧、马叙伦、王昆仑、章乃器等担任政务院政务委员。
在政务院所辖的4个委员会和30个部级机构中,担任正职的民主人士有14人,其中,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兼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谭平山、邮电部部长朱学范、交通部部长章伯钧、文化部部长沈雁冰(茅盾)、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卫生部部长李德全等是北上或由国外经沈阳抵达北平的民主人士。
张恺新说,党外人士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并在其中担任重要职务,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共同创建新中国的实际进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民主人士北上,是经历,更是传奇,昭示着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北上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希望,更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精神,为了筹建新政协,迎接新中国的诞生,民主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安排下,义无反顾地冒着重重风险,踏上一条追求光明、充满生机的航程,为着他们心目中独立、自由、民主、和平的新中国破浪北上。
特殊的历史机缘
让筹备新政协的
航船在沈阳靠岸
谱写了统一战线
史册上的新篇章
也为沈阳英雄城市
历史注入了生动的内涵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周贤忠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张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