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中国地名非常丰富多样,包括省、市、县、乡镇等各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以及山脉、河流、湖泊、岛屿、草原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名称。那么广东省广州市辖区内各地地名来历是怎么样的呢?
广东省明初置广东行中书省,始有广东之名。清称广东省,广东省名称正式使用。广东省古为百越地,粤同越,故广东省简称粤。
“广东”的含义有三说。一说“广”取义于“广信”,因汉武帝平定岭南有“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语。二说“广”由三国吴置广州而来。北宋至道三年(997)分广南路置广南东路、广南西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简称。明郭子章《郡县释名·广东》:“《沿革志》云‘自秦以来,皆属南海。至梁分广州置桂州,广于是有东、西之名。宋置广南东路……’”三说,“广”指其地广。明郭子章《郡县释名·广东》:“唐《天文志》云:‘南海地兼荆扬土日以广,故名。’”
广东省广州市三国时期,东吴占有岭南地区,设交州进行管辖。黄武五年(226),为加强对岭南的统治,吴国孙权将交州一分为二,西部仍称交州,东部为广州。广州由此得名。
广州,又称五羊城、羊城、穗城,简称穗。传说周朝时,有位身穿五色彩衣的仙人,骑着五只口衔稻穗的仙羊,驾五彩祥云降临此地,向居民赠送稻穗,祝此地永无饥荒,随后腾空而去,五羊化成石头,从此,广州成为岭南的富庶之地。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1950年6月,逢源区与黄沙区合并称为荔湾区。因辖内有“荔枝湾”而得名。公元前196年,汉大夫陆贾南来,在其泥城驻地不远的溪中河旁种植莲藕和荔枝。至东汉年间,这里的荔枝成为上贡皇帝的佳品和朝廷赠送外国使臣的礼物,故这一片风水宝地被称为“荔枝湾”。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1960年7月,广州市北区更名为越秀区。因境内有越秀山而得名。西汉初年,南越王赵佗曾在此筑越王台,故称越王山,后称越秀山。《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一:“越秀山,(广州)府治北。一名越王山,耸拔二十余丈。上有越王台故址,尉佗因山筑台,因名。”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广州市河南区更名为海珠区。“海珠”为“海上明珠”之意,源于古代珠江中的海珠石。清乾隆年间范端昂的《粤中见闻》记曰:“广城南海中,有片石涌出水面,广袤数十丈。相传有贾胡持摩尼球至此,珠飞入水,浦曰沉珠,其石曰海珠”。后因长年受泥沙冲积,海珠石渐与珠江北岸连成陆地。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1985年5月,设立广州市天河区。因辖区内曾有天河机场及天河村、天河体育中心等而得名。
辖区内的天河体育中心始建于1984年7月,原址为废弃的天河机场。天河机场建成于1930年,因机场建在天河村的土地上,故名。筹建新区时,刚好在辖区中央兴建天河体育中心。因天河体育中心将成为全国六运会主会场,名气大,故取名为天河区。天河村,原名大水圳村,民国时期,大水圳村李姓居多,与当时广州军阀李福林所在的河南(今海珠区)大塘村等五村为同宗。1927年,李福林势力扩张,自以为可以独霸南方,于是将其出生地河南大塘村改为天池村,以寓天池出龙之意。接着,李福林派人到各村游说,以“天”字为头改村名,因大水圳村前有一河,即沙河涌,遂改名天河村。后来,李福林没落,天池村又改回大塘村。只有大水圳村改名后,人丁兴旺,而且“大水圳”读音不如“天河”顺口,天河村名遂保留至今。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1951年设白云区,后并入郊区。1987年,广州市郊区更名为广州市白云区。因境内有著名的白云山而得名。
人们常用“白云珠海”来特指广州,这“白云”指的就是白云山。白云山是九连山脉的南延部分,素有"南越第一山"之称。据说每到秋季,常有白云冉冉升起,使山上一个侧面变成白云漫漫的一片,犹如面纱笼罩,故名。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195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黄埔区。“黄埔”之名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环绕南海神庙前的珠江河段古称为“黄木之湾”,整个河段称为“黄木河”,而沿河两岸都称为“黄木”,由于乡音原因,“黄木”遂转变成“黄埔”。二是源自黄木河南岸的自然村——黄埔村(历史上曾属黄埔管辖,现为海珠区管辖),传说有一凤凰飞来该村地头沐浴,所以叫“凰浦”。后因该村黄姓人较多,且是开村人,故改称为“黄埔”(取“浦”字谐音“埔”)。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1983年12月,番禺人民公社改为番禺区。1992年5月,撤县改市(县级)。200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函〔2000〕44号),撤销番禺市,设立番禺区。
“番禺”一名的由来,历代省志、府志、县志多持“二山”说。《后汉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志》《广东通志》等古籍认为,因该县治辖内有番山、禺山两座山,因此命名为“番禺”。此外还有“一山”说。根据《水经注》记载,“番”是指辖内的番山,“禺”即隅,指附近的地方,“番禺”意为番山及其附近地带。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函〔2000〕44号),撤销花都市,设立花都区。“花都”为“花之都”之意,与之前该地曾用名“花山”“花县”“花都市”一脉相承,寓意建设繁花似锦、欣欣向荣的现代化都市的美好愿望。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200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从广州市番禺区析出部分镇(街道),设立南沙区。因地处番禺区南部的沙田区,清代即有南沙村,故名。据《番禺县镇村志》载:“因地处黄山鲁南面沙洲,清代已习称南沙。”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函〔2014〕11号),撤销从化市,设立从化区。“从化”之名,“盖取远氓归化之义也。”据《从化县志》:“百粤,古之南越也。因战乱民众避祸,又及犯人发配逐放,经韶州,过南岭古道,至此开化也……。”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函〔2014〕11号),撤销增城市,设立增城区。
“增城”之名由来有三种说法:一为神话中的地名。《元和郡县志》载:“昆仑山上有阆风,增城,盖取美名也。”阆风,相传为神仙所居住的山名,意指美好之地。二为增江之名。据《太平寰宇记》载:“增城县,因增江为名。”三为“加”城之故。清宣统《增城县志》载:“永乐志云:南海郡,前统县六,今增为七,故名增城。”
地名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地名知识为载体,深度挖掘“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的主旨内涵,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展现中华大地的万千风貌,引导人们发现地名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文化华彩和人生百态,重点解析地名中深藏的中国智慧,从身边的地名中收获新知,感悟中华文化要义,感受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唤起根植于人们心中的家乡情结与热土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