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曲《红梅赞》唱响中国大江南北,唱出了革命烈士江姐英勇就义的悲壮与决绝。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与江姐一同就义的还有另一位革命女烈士,她就是《红岩》中“双枪老太婆”的原型之一----邓惠中。邓惠中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充满了传奇……
青春时代邓惠中原名张惠中,1904年出生于四川岳池县城外长滩寺张家湾。张家家庭条件一般,邓惠中上面还有三个哥哥,年幼的她看着哥哥们背着书包走进私塾很是羡慕,但家庭条件和传统思想观念的限制让她受教育的想法无疾而终。没有办法,邓惠中只能跟在兄长背后学着读书识字。
邓惠中从小就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这在当时传统思想的大背景下是很难得可贵的。在她八九岁的时候,姥姥要给她缠小脚,可却始终拗不过邓惠中,每次缠上以后总会被她自己解下,缠小脚的计划就这样搁浅了,邓惠中也因此拥有一双走路轻便的“大脚”。
无忧无虑的生活到了邓惠中十五岁的时候开始发生悄然的变化。在封建年代,女子一般要择良时而婚。十五岁的年纪正是青春活泼的时候,邓惠中的父母和姥姥已经开始为她物色夫婿,这预示着她马上要进入人生的新阶段了。
物色来物色去,最终他们敲定了一位看上去温文尔雅的年轻人与她结为夫妻,这个人就是影响邓惠中一生命运的丈夫,邓福谦。
结婚后邓惠中便搬进了邓福谦任教的江西馆小学。在学校氛围的熏陶下,邓惠中重新树立人生目标,决意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思想的新女性。她开始自修小学课本,并在邓福谦的帮助下考进岳池县女子师范学校。
邓福谦满腹书纶,深深吸引住了当时正值青春妙龄的邓惠中。许是仰慕丈夫的学识又或是对丈夫的一往情深,邓惠中把原本的张姓改为与丈夫同姓,昭示着她对邓福谦的仰慕与爱意。
1933年邓惠中从学校毕业,和丈夫一起留在江西馆小学任教。当时时局动荡,抗战的战火在辽阔的土地上不断蔓延,有识之士纷纷投身革命。邓福谦早年接受过革命思想的洗礼,他决意前往延安投身革命,临行之前放心不下的惟有妻子和年幼的孩子。
邓惠中为了让丈夫放心,她承诺一定会好好照顾孩子,不让孩子受苦,并且支持丈夫为国为民的英勇举动,认为国难当头,好男儿应该志在四方。没过几天邓惠中便把家里的田地典当了作为盘缠交给邓福谦,并把他送到重庆。
革命岁月去延安前,邓福谦把同样是革命党员的朋友介绍给邓惠中认识,在他们的教育和帮助下,邓惠中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之后根据党的指挥,邓惠中来到乡下教书。也许是从小来自农村,邓惠中对农村环境了如指掌,白天教书,晚上免费辅导农民读书识字,把党的思想宣传到农村的各个角落,发展了一批入党积极分子。
邓惠中育有两儿一女,平时的革命任务和教书工作让她忙得自顾不暇,没办法她把三个孩子送到母亲身边,请老人暂为看管。离开母亲的孩子过着清贫的生活,根据她的女儿后来回忆,与姥姥一起生活的日子能吃上耗子肉就算奢侈,日子虽然清苦但心却是充盈的。
邓惠中的女儿邓叶芸
抗战胜利后不久,邓惠中回到在江西馆小学当校长。为了方便革命战友之间的联络,邓惠中开始把自己的家作为联络地点。根据邓惠中女儿的回忆,这年春节的一个黄昏,邓惠中介绍了一个穿着长衫的陌生男子来家里做客,并把他介绍给儿女们,让他们称陌生男子为何叔叔,是他们父亲的好朋友。
接着,邓惠中叫孩子分别去通知其他几位叔叔阿姨晚上8点来家里做客。那些叔叔阿姨们聚集在一间房子里开会,房门外有邓惠中的儿女们在放哨,只有等夜深人静的时候邓惠中才会把孩子们叫到屋内听何叔叔讲革命形势。
直到1949年后,邓惠中的儿女才得知何叔叔的真名叫朱光璧,是母亲的上级。为便于开展统战工作,邓惠中于194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之后,她的工作更加繁忙。
1948年3月,邓惠中担任岳西支部与上级的联络员,并参加了岳西支部直属小队的军事训练。
邓惠中一直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她很快学会了瞄准、冲锋、掩护等基本技术。她发现很多游击队员没有枪,就带领游击队员到富庶的地主家斗智斗勇把枪弹巧妙地“借”过来,解决了游击队缺枪少弹的燃眉之急。
8月,华蓥山武装起义打响后,邓惠中负责一支队伍的后勤供应。她认真负责地保持后勤供应畅通,保障了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游击队。但因敌我力量悬殊,武装起义很快失利,她成为了国民党军警抓捕的重要目标。
观阁镇公所——华蓥山武装起义爆发点旧址
英勇就义在邓惠中的亲身教导下,她的儿子邓诚也成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可革命的风险往往是难以捉摸的。1948年9月的一个晚上,邓惠中得到儿子被捕的消息便急急忙忙赶回家通知家人。
晚上8点多时屋外有人敲门,邓惠中知道情况不妙,赶紧从后门离开。可就算及时逃脱的邓惠中最后还是被国民党发现了藏身的踪迹,不幸被捕。
面对国民党的严刑逼问邓惠中没有退缩,她拒不说出其他革命同志的藏身之处。国民党的军官没有办法,只能用更加残酷非人的方法来折磨她。但哪怕是老虎凳这种残酷的刑罚也没能让邓惠中松口,国民党人无可奈何只能把邓惠中和她的儿子一起送上刑场。
在行刑之前邓惠中的女儿见到她最后一面,她的女儿回忆说,当时的母亲仿佛在一夜间衰老许多,整个人看上去十分瘦削,已经被折磨得没有人形,但那一双眼睛依然炯炯有神,毫不畏惧。
1949年11月27日,在渣滓洞大屠*中,邓惠中与其子邓诚同时殉难,壮烈牺牲,时年45岁。
革命先烈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思想和品质依然伴随着我们。不论中国历史如何变迁,那一页用鲜血染红的战争历史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中有多少人永远倒在太阳升起的前夕,他们为了信仰和理想而奋斗,同样地,处在新时代的我们也应该学习先烈思想,为了我们的理想而努力生活。
一曲《红梅赞》和一部《红岩》永远道不尽他们的过往,我们只能窥见一点历史的真相,以求更好地生活。
文/枕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