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萍的自强不息的故事,邓亚萍的事迹简短30字

首页 > 社会 > 作者:YD1662025-04-15 21:21:23

邓亚萍的自强不息的故事,邓亚萍的事迹简短30字(1)

邓亚萍

中国第一个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单打大满贯冠军,中国奥运历史上第一个夺得4枚奥运金牌的人,18次获得世界冠军,连续8年世界排名第一,萨马兰奇亲自为她颁发奥运金牌。1997年退役后在清华大学和剑桥大学读书并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曾经担任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现任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CEO。

从国家队的边缘人到享誉全球的“乒乓女皇”,从只认识26个英文字母到剑桥大学经济学博士,无论外界怎样评价,邓亚萍这一生,都在“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伴随着她爽朗的笑声,邓亚萍在北京金融街的办公室里,喝着一杯咖啡,忆过去,谈现在,看未来。14年的运动生涯,18个世界冠军头衔,4枚奥运金牌,塑造了她自信、自强、坚韧的性格和独立思考的头脑。在不断转换角色的人生道路上,每一步都走得踏实。

进攻:眼中的球都是高的

邓亚萍的乒乓生涯,从儿时起便注定了不走寻常路。

5岁的时候,邓亚萍便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启了乒乓球生涯。8岁起,邓亚萍便开始拿各种冠军,按道理,她可以进入河南省队,但被教练拒绝了,理由是个子矮。

父亲问她:“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如果同意就停止训练;如果不同意这种看法,你得发掘能力,你要变成最强悍的战士,向那些教练证明你是最棒的。”10岁的邓亚萍,并不懂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她只是点点头:“我能战胜他们。”

邓亚萍告诉记者,她从没有因为自己的身高而打过退堂鼓,“我不喜欢找客观原因,所以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不逃避、不抱怨,唯有面对,去想解决的办法。”

父亲是乒乓球教练,他也预测到,女儿不会长很高,所以他另辟蹊径,前两年只练邓亚萍的正手。这是一种超常规的训练办法,目的是加强她的进攻。“我父亲练我练得蛮狠的。”邓亚萍回忆道:“每天训练13小时,每周7天无休。”由于比赛中需要不停地进攻,矮小的邓亚萍需要加快步伐,这样才能罩得住球台。于是她每天跳台阶,练体能,按她的说法是,“我的童子功练得很好”。

这也是为什么观众在看邓亚萍打球时,会发现她总是在球台左右跳来跳去,很灵活,好像永远都不累。

13岁时,邓亚萍拿到了全国冠军,打败了她碰上的所有成年选手。她理应进入国家队,但教练组对她的身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国家队五个教练中有四个人反对,唯独女队主教练张燮林力挺,他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你们觉得邓亚萍的身高是劣势,我却觉得不然,因为她个子矮,她眼中的球总是高的。”

记者问邓亚萍,在你眼里,球真的总是高的吗?邓亚萍点点头,“的确如此,所以我总是在进攻,而不是防守”。

一讲到进攻,邓亚萍的音调渐渐高了起来,且丝毫不停顿,那种自信,由内而外。“因为有了童子功,我对自己的正手相当信任,别人不敢随便给我正手。比赛中,如果没有步伐的保证,是不敢侧身的。即便对方想偷袭我,我也不用担心,一个交叉步,我就过去了,你还敢不敢给我侧身?”在关键时刻,人难免会紧张,手抖、脚抖,邓亚萍也不例外,“紧张感一上来,你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基本功的作用就体现了,我能控制住力量,不会让击球的位置发生偏差”。

邓亚萍的自强不息的故事,邓亚萍的事迹简短30字(2)

革新:摸着石头过河

如愿以偿进入国家队,邓亚萍正式开启了谁也无法效仿的职业生涯。

还在郑州市队的时候,邓亚萍便打一种特别怪的生胶,是宝塔形,这种生胶有半长胶的性能。13岁夺得全国冠军后,这种胶皮被禁用了。

接下来怎么办?邓亚萍第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是打回正常的生胶,还是改变打法,比如进攻型长胶?那时,已经开始关注她的张燮林,参与了进来。他给邓亚萍主管教练的意见是,打更怪的球路。然而,谁都无法预测,邓亚萍未来的发展会怎样,毕竟这条路没人走过。

改打长胶,邓亚萍开始摸着石头过河。1987年底,邓亚萍进入国家青年队,主教练姚国治同张燮林继续讨论,如何改进邓亚萍的技术。这种进攻型打法,对手腕和手指的力量要求很高,击球时不仅敏感度极高,还需要有很强的力量,这种打法是非常细腻的。别看邓亚萍手不大,但她拿捏的精准度相当好。

在二队,邓亚萍继续狠命训练进攻,以至每次训练完去食堂,厨师总是很开心,因为他们知道邓亚萍来了自己就快要下班了。

邓亚萍为何能在国际赛场所向披靡,靠的就是这种“怪路子”。“外国人想要在训练中针对我,找不到模仿我的陪练。因为我的打法,没人有。”

邓亚萍的自强不息的故事,邓亚萍的事迹简短30字(3)

怪拍:坚持国产品牌

配合着技术的改进,邓亚萍手中的球拍,也被打造成了“绝无仅有”,在训练过程中她始终保持独立思考。

别看训练很枯燥,但邓亚萍不觉得,她一直在乒乓球中享受着只属于自己的独特乐趣。那时候自己灌胶,修补胶皮,邓亚萍会跑到补轮胎的地方找那种铁罐子里的胶水,对球拍缝缝补补的过程,她觉得很有意思。“那时候没有标准化,也没有工艺化,挑拍子时通常就打一打,听听声音,就能分辨出弹性好不好了。”边说,边模仿起击球的声音,邓亚萍自己也乐了。

从小到大,邓亚萍是国产品牌的坚决拥护者。她的底板来自红双喜,自第一次拿到全国冠军起,邓亚萍便极其信任手中的“武器”。“进到国家队后,斯帝卡、蝴蝶牌开始赞助国家队,队友们纷纷换成进口底板。但我还是相信红双喜,因为它的底板适合我的快攻打法。”邓亚萍有她自己一番独特的见解,“我觉得每个人都要找到适合自己打法的武器,当人家都用进口球拍,等于说他们在变化,我没有变化,那我就有差异性了,其实也是一种变化。”甚至,底板稍微磕到一些、磨损一些,她也不舍得换,除非是板把儿坏了,不得已才换。

不过,改打进攻型长胶后,她又遇到了一个技术难题——海绵消耗量巨大。由于力量太大、进攻太多,胶皮上的颗粒很容易断,“因为长胶的底子很薄,粒子又长又软,一场球五局,还是21分球,我的球拍连一场球都不能坚持打完”。训练中,她几乎五分钟就打掉胶粒,因为击球点的关系,被打坏的地方正好是一块菱形。她想了一个办法,索性收集了一大批胶皮,切成一块块菱形,每当胶皮打坏了,就填补一块新的进去,球拍就像是打补丁一样。

凭借这红双喜的底板、海绵,邓亚萍在国内赛场打遍天下无敌手。回忆起来,她感慨,“一个冠军的背后,离不开技术研发人员的辛勤付出”。

邓亚萍的自强不息的故事,邓亚萍的事迹简短30字(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