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在2020年开展的全国人口普查。普查标准时点是2020年11月1日零时,彻查人口出生变动情况以及房屋情况。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全国人口为1443497378人,其中: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411778724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474200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683218人;台湾地区人口为23561236人。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人口普查的行动。明朝就发动了一次对全国人口的“点闸对比”,要依次填写户主及家庭成员基本信息,后面还备“事产”、“户别”等项,记载其户产业情况等。而早在公元前2200年的原始社会时,中国就已出现“人口普查”的萌芽。
明朝的“户帖”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户口本”
最早户口本
明朝安徽祁门人汪寄佛的“户帖”,被称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户口本”,距今已有600多年。
明朝在全国实行户籍制度,户籍由政府保存,户帖发给住户。户帖是明代户籍制度的一部分,明初为保证国家赋税儒役的征调,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清丈土地,编绘成“鱼鳞图册”,是征收税粮的依据;并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正式编制成“赋役黄册”,成为征调徭役的依据。编制户籍时由政府发给各户表格,住户据实填报,称为“清供长单”,内容包括姓名、籍贯、性别、年龄、住址、职业、产业状况等,还要注明是“军户”、“民户”还是“匠户”等,这比现在的“农业户”和“非农户”分类还要细致。
政府根据各户填报的清供长单,正式填写编造成册,每册四份,分别收藏在县、府、布政司及中央。由于送中央的用黄纸作封面,故称“黄册”。发给各户的称为户帖。黄册每十年更造一次。明政府依据黄册,在地方卖行里甲制,每110户编为一里,每10户编为一甲。这场声势浩大而又体制完备、内容详实的“摸家底”运动,比1790年美国和1801年英国举办的国情普查早400余年,英国学者卡尔津为此惊叹:“这是全球最先推行全国人口普查的明证和榜样!”
公元前2200年,就出现“人口普查”的萌芽
这位卡尔津老兄可能还不知道,值得他惊叹的事还有很多中国早在公元前2200年的原始社会时,就已出现“人口普查”的萌芽,《史记》记载“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说的是大禹为治水而进行人口调查,当时登记人口为1355万人,相当于新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北京市总人口。不过很多学者认为这一数据并不准确,因为当时中国还有很多地方并未统一。被公认为中国最早最为精确的人口数据,来自西汉平帝元始5年(公元5年)的“人口普查”,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全国共有居民12222062户,59594978人,相当于10年前安徽省总人口。
中国古人也很早就认识到“人口普查”对于富国强民的好处。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说:“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经于水,险也。”他除实施“春曰书比、夏日日程、秋曰大稽,与民数得亡”的常态人口统计以外,还非常注意查明人口素质:每个农民能够提供多少人的口粮,有专门技能的男人.女人有多少,努力劳动为人表率的有多少,不务正业寻欢作乐的有多少,甚至鳏夫、寡妇、病人等有多少,都要一一登记在册。与他相仿的是秦国宰相商鞅,他将全国总人口按壮男、壮女、官吏、商人、读书人、残疾人等十三类分别统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强国知十三数”。他们明国情知国力,从而使齐国和秦国都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
所报不实,责任人要受罚流放远方
如何防止“人口普查”中的瞒报和伪报行为呢?咱们的古人也想出了很多办法。隋初实行“输籍法”和“大索貌阅”,堂兄弟以下必须分立户籍 ,政府要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相貌与本人核对,如所报不实,责任人要受罚流放远方;当时还把户籍制和科举制结合起来,按照地域人口来分配考试名额,想多出状元举子秀才吗?那就老老实实上报人口吧!这一招不可谓不聪明,也起到了积极效果。不过相对最人性化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属清朝时的“摊丁入亩”制度,康熙、雍正帝先后下诏把丁税并入田赋,以后增加人口永不加赋。长期因逃税而隐瞒的人口逐步报实,再加上“康乾盛世”稳定繁荣的社会局面,乾隆6年(1741年)人口总数达14341万人,这是中国人口第一次突破1亿。
朱元璋怎样普查人口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为整顿元末留下的混乱局面,制定完善的赋役政策,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核查人口。此时.宁国知府陈灌创建“户帖制”,起初在南京试行,朱元璋得报,以为可法,取以为范.颁行天下,迅速推行开来。
主要内容有:户主姓名.籍贯及丁口数(男子成丁.不成丁,姓名,年龄:女子大口、小口,姓名,年龄),还分别记载全家其他成员的“花名册”,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及与户主的亲属关系;另有“事产”一项详载该户土地、房屋、山林、河塘、耕畜、船只等不动产和动产基本情况:最后一项是“户别”,即属于“军户”“民户”或“匠户”等。
户帖登好后,集中“存转”,封存于户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善本库现藏有明朝安徽省一居民的“户帖”一件。户帖中有如下文字:
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钦奉
一户汪寄佛,徽州府祁门县十西都住民,应当民差。
计家伍口:男子叁口;成丁贰口;本身年叁拾陆岁;兄满年肆拾岁;不成丁壹口;男祖寿年肆岁。
妇女贰口:妻阿李年叁拾叁岁;嫂阿王年叁拾叁岁。事产:田地无,房屋瓦屋叁间。右户帖付汪寄佛收执,准此。洪武四年月日
由此可见,“户帖”实质上已经是一种比较严谨的“户口本”了 。明朝的“户帖制”由朱元璋亲自主持推行,朝廷委派大员分赴各地监察,并调军队协助地方政府核实各户实况是否与户帖记载相符,同时要求各地每年上报一次人员的增减情况,以便及时进行更定。对躲避不报或呈报不实者,一概充军;对地方官包庇隐瞒者,一律处斩.可见执行是非常认真严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