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省略主语和谓语的例句,汉语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是什么

首页 > 社会 > 作者:YD1662025-05-13 13:15:26

现代汉语省略主语和谓语的例句,汉语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是什么(1)

现代汉语中,经常省略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这种现象常出现在口语和短信等非正式场景中。例如,“吃过饭了吗?”

这句话中,主语“你”和谓语“吃”都被省略了。

另一例,“周末去哪儿玩?”中主语“我们”和谓语“去玩”都被省略了。省略主语和谓语可以简化语言,使交流更加高效、灵活、自然。但在正式的场合或写作中,应尽量避免过多的省略,以免造成理解困难或表达不清的情况发生。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常见的省略主语有以下4种:

1.承前省,即某一内容在前文中已出现过,在后文中再出现时便可省略。例如: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蛇”在前文中已出现过,作宾语,后文中便可承前省略。“草木”在前文中已出现过,作宾语,后文中便可承前省略。两个加点的“蛇”和加点的“草木”都是承前宾语而省略主语。

②天下云集响应,(天下)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前文中出现过“天下”,作主语,后文中便可承前省略。这是承前主语而省略主语。

2.蒙后省,即某一内容在后文中出现,在前文中便可蒙后省略。例如: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后文中有“公”,前文中便可省略。

②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人,臣活之。(《鸿门宴》)

——后文中有“项伯”,前文中便可省略。

3.对话省,即对话过程中省略其中一方或双方都省略,有时,也省略表示对话内容的主语。例如:

①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刿)对曰:“(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对曰”的前面由于对话而省略了主语“曹刿”,这是对话的一方;“忠之属也”的前边省略了主语“此”或“是”,这是对话的内容。这一主语指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当“这”、“这个”讲。

②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

——“甚急”的前面由于对话而省略了主语“今日之事”。

4.自称省,即第一人称主语的省略。古人在文章中提到自己时常省略,这种省略常见于古代的文告、书信、游记等文体中。

①(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予)手自笔录,(予)计日以还……录毕,(予)走送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句中的第一人称主语“予”都省略了。

②(予)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我)发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由山口向西北的道路走二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寻”,沿着。“道”,行走。句中省略了主语“予”。

常见的省略谓语有以下3种:

1.承前省。例如:

①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前边出现了谓语“鼓”,后边再出现时便省略了。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鸿门宴》)

——前边出现了“为乐”,后边便可省略。

2.蒙后省。例如:

①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后文中有“击缶”,前文中便可省略。

②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列子·说符》)

——后文中有“追之”,前文中便可省略。“党”,亲族,这里指全家的人。“竖”,童仆。

3.语意自明的省略。例如:

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等到左忠毅公被关入监狱,史可法天天在监狱门外(等待)。“俟”,等待。看到“史朝夕狱门外”,便可知道句中省略了谓语“俟”。

②万物殷富,政由一家(出)。(《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万物殷实富足,政令由一家(发出)。看到“政由一家”,便可知道句中省略了谓语“出”。

此外,在诗歌中也常常省略谓语,如“山河破碎(像)风飘絮,身世浮沉(如)雨打萍”中,省略了“像”和“如”。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