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点思想控制着处理方法
一是作品
歌的内容是什么,主歌到副歌的情绪是如何起伏的。我们常用的处理手段,是改变混响和Delay的发送量,如果不是特别奇妙的作品,一般情况下,副歌的情绪都趋向于总结性,前面营造的线索需要副歌来总结,以此突出这首歌的核心思想和感情。因此,进入副歌以后,改变混响和Delay的发送量,让副歌部分更深邃,感情更丰富。
但有些歌曲也不适合这个做法,比如陈奕迅的《好久不见》,描述了抑郁和想念的心情,因此,在副歌部分的处理应该给人营造一种低色彩,小空间的感觉,以此歌曲寂寞的感情色彩。
————
第二个因素是要根据编曲中乐器的频段分配,如果你不想花几个小时采用最专业的方法画包络线去细化人声的咬字和情感,大可以直接采用一个压缩去均衡人声的音量,一般我喜欢在副歌处参考压缩器的设置,一般情况下副歌的压缩器设置合适,主歌部分,这个压缩值也是能用的。注意,是能用的,不是绝对适合的。可能凸现了副歌部分音尾的压缩,主歌部分压的就不那么够了。因此在主歌副歌是同轨道的情况下,应当手动调节副歌音量,使之比主歌稍大一两Db然后在进行压缩和别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