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被贬,杜甫那时候还没有为官。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于是他赴往兖州,与朋友苏源明等一起到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游玩,玩的途中作下《望岳》。
这首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