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摘抄描写手法,红楼梦描写片段摘抄

首页 > 社会 > 作者:YD1662025-06-29 14:44:31

红楼梦摘抄描写手法,红楼梦描写片段摘抄(1)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如花美眷,怎敌似水流年。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曹雪芹以不寻常的十年辛苦,写出《红楼梦》中四百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文学作品是通过艺术形象来感动人的。这些人物,音容笑貌有别,个性鲜明。无论是主子,还是奴仆,都给予了分寸恰当的描写,浓淡相宜,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的享受。我喜欢红楼梦里描写人物的生动手法,还没有说话,就听见那人的声音了。红楼梦里的人物的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来踪去脉,口角眉梢,心头话尾,舌尖牙缝,歌哭笑骂,正经,胡调……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红楼梦》描写人物手法很多,笔者主要探讨以下三种手法:

一、对比烘托的写法。

这种手法是从人的本质方面而不是从外部的形态来考察和认识的。《红楼梦》里写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对比的:一个是心胸窄狭,多疑多忌;一个是宽大为怀,深沉狡猾。但是它的高明之处,不是停留于此,而是在着力写宝钗黛玉的同时,也着力写袭人晴雯。《红楼梦》的作者懂得"红花"与"绿叶"之间的衬托关系,他着力写袭人晴雯,正是要通过对次要人物的精彩描写来突出、烘托主要人物宝钗和黛玉。读者从袭人的言行看到了宝钗,从晴雯的身上看到黛玉。这是因为晴雯和黛玉在本质上是一个。这种要强、真情、任性、直率、朴素、倾心的性格,套上了丫头身份,便是晴雯,套上了小姐身份,便是黛玉。写一个共同的本质,在不同的阶级教养之下呈露出各种姿态。反之,袭人和宝钗亦如此。

二、"草蛇灰线"的手法。

如宝玉未出场之前,先从黛玉母亲的嘴里和贾母的嘴里,说出一个顽劣异常、疯疯傻傻的惫懒人物。但是,等到宝玉真个出场,却是一个转盼多情、情思万种的青年公子。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又如,小说中先写平儿的为人是温柔平和、对人敦厚,不因地位而苛待他人。读者看到平儿,想凤姐为人也可能如此,但实际上,二人相反,凤姐是伶牙利齿、心辣手狠、两面三刀的母老虎。

三、是“春秋”手法。

如小说第6回写贾蓉奉父命到凤姐那里去借屏风这件事,当贾蓉办好后要离开凤姐住处时,书中写道:这凤姐忽然想起一件事来,便向窗外叫:"蓉儿回来。"外面几个人接声说:"请蓉大爷回来呢。"贾蓉忙回来,满脸笑容的瞅着凤姐,听凭指示。那凤姐只管慢慢吃茶,出了半日神,忽然把脸一红,笑道:"罢了,你先去罢。晚饭后你来再说罢。这会子有人,我也没精神了。"贾蓉答应个是,抿着嘴儿一笑,方慢慢退去。这是运用"春秋"笔法来描写人物,文字不多,其意含蓄而深刻。小说作者用心良苦,精心地把这段情节安排在初进荣国府的刘姥姥这个久经风霜的"生人"面前,把凤姐与贾蓉婶侄之间的这点儿嗳昧关系暴露无遗。作者巧妙而自然地通过这一描写,暴露出贾府这个"诗礼之家"中的丑恶内幕。精彩片段描写摘抄:

1、刘老老只是千恩万谢的,拿银钱,跟着周瑞家的走到外边。周瑞家的道:“我的娘!你怎么见他倒不会说话呢?开口就是‘你侄儿’。我说句不怕你恼的话:就是亲侄儿也要说的和软些儿。那蓉大爷才是他的侄儿呢。他怎么又跑出这么个侄儿来呢!”刘老老笑道:“我的嫂子!我见他,心眼儿里爱还爱不过来,那里还说的上话来?”二人说着,又到周瑞家坐片刻。刘老老要留下一块银子给周家的孩子们买果子吃,周瑞家的那里放在眼里,执意不肯。刘老老感谢不尽,仍从后门去。

  2、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宝玉痛悼秦钟。 贾政自谦自幼于花鸟山水题咏上就平平,如今于怡情悦性文章上更生疏;因闻塾师赞宝玉有对对联的歪才情,便带他进园拟匾。 妙玉带发修行,不愿来贾府,王夫人让下个帖子请他。 正月十五上元之日元春归省。在轿内见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 元春自幼为祖母教养;与弟宝玉情同母子,元妃命换“天仙宝境”为“省亲别墅”。 见贾母“满眼垂泪”,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人有话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 元妃让众姊妹题诗,元妃极赞薛、林之作。

  3、通灵宝玉反面那顽石亦曾记下他这幻相并癞僧所镌篆文,今亦按图画于后面。但其真体最小,方从胎中小儿口中衔下,今若按式画出,恐字迹过于微细,使观者大废眼光,亦非畅事,所以略展放些,以便灯下醉中可阅。今注明此故,方不至以胎中之儿口有多大、怎得衔此狼醮来笾物为诮。

  4、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每一棵树头每一枝花上,都系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摇,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5、长亭引恨,月地埋愁,更断魂一缕。算只有、东邻公子,解道柔肠,漫寄新词,总移筝柱。抛珠滚玉,娉婷谁见,千竿啼竹留旧迹,道年年、憔悴无言语。明朝油壁青骢,化蝶寻芳,为伊记取。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