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灶蟋
中华灶蟋又称白蟋蟀,其体态较小,性格温和,通体呈乳白色,个头大的如花生米,小的如麦粒,扁平的脑袋两侧长有一对触须、一对复眼,圆筒状的腹腔上有褐红色的环形花纹。
2、油葫芦
油葫芦的身体暗黑色,有光泽,两复眼的内上方具有黄条纹,直达头后部,前翅淡褐色,后翅较发达,具备短暂的飞行性能,其成虫主要在夜间觅食。
3、中华蟋蟀
中华蟋蟀体长约2厘米,体黑褐色,以卵在土壤中越冬,雄性发音器在前翅近基部,以翅摩擦发音,其成虫常在地下、地面或砖石缝中活动,危害植物根、茎、叶、种子和果实等。
4、大棺头蟋蟀
大棺头蟋蟀头扁,前端平,向前倾斜,雄性头向两侧明显突出,雄性之间也会打斗,但斗性不及斗蟋,主要危害大豆、高粱、花生、瓜类、蔬菜等作物。
品种:全世界已知约2500种,中国已知约150种,其中台湾省50种。世界上已定名的约有1400种以上,我国已定名有30种以上。
最大的蟋蟀:在新西兰有一种蟋蟀叫维塔,是世界上最大的蟋蟀。它的身体比苍蝇大100〜150倍,体重达七八十克,是一般蝗虫的50倍。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丝状触角细长易断。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常见的蟋蟀每年繁衍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单产,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雄虫筑土穴与雌虫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