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川省的地形,唐朝大诗人李白称之为“蜀道难,难以上青天”。在宋朝统治的初期,为了解决四川地区容易出现割据政权的情况。宋朝把巴蜀之地划分为4个路,四川由此而来。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以后,疆域面积空前庞大。依靠唐宋两朝的州县两级区划,已经无法有效管理各个地区。元朝结合了金国行尚书台的模式,进一步推出了行省制度。
元朝把全国划分为10个行省,例如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四川行省。当时的四川行省,与现在的四川省,在区划方面差异很大。1368年,明朝建立以后,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度,并且进行了完善和调整。由于明朝拥有南北两个都城,逐步形成了南北直隶和13个省的区划格局。在明朝统治时期,四川省的管辖范围非常大,比现在的四川省大得多。
17世纪中期,清朝消灭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军势力、南明各个政权,逐步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整了各省的区划,形成了18个省的区划格局。在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时期,由于改土归流的实际需要,清朝大规模调整了西南各省的区划变迁。随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的区划轮廓基本形成。关于西南各省改土归流的问题,作者之前专门聊过。
在清朝统治时期,全省划分为12个府、9个直隶州、4个直隶厅,分别是:成都府、重庆府、保宁府、顺庆府、叙州府、夔州府、龙安府、宁远府、雅州府、嘉定府、潼川府、绥定府、绵州、茂州、邛州、眉州、泸州、资州、忠州、永宁州、酉阳州、杂谷厅、松潘厅、懋功厅、石砫厅。这么多的州府,与四川省特殊的地形结构有关。
当时,宜宾市的大部分县,隶属于叙州府管理。叙州府下辖了11个县、2个散厅,分别是:宜宾县、庆符县、富顺县、南溪县、长宁县、高县、筠连县、珙县、兴文县、隆昌县、屏山县、马边厅、雷波厅。当时,叙州府管辖范围很大,属于四川省比较重要的州府之一。
1912年,清朝灭亡以后,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情况。在四川地区,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出现了大小军阀混战的情况,并且时间长达10多年。因此,出现了“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定”的说法。直到30年代,四川地区的军阀混战才基本结束。在这段时间里,四川各地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各地急需休养生息。
一转眼到了建国初期,大规模战争已经基本结束,我国进入了战后重建、恢复生产、发展建设的阶段。鉴于四川省地形结构的复杂性,出于实际管理的需要,我国把四川省划分为川北、川南、川西、川东4个行署区。行署区属于建国初期的区划方式,除了这几个行署区以外,还有苏北行署区、皖北行署区等一系列的行署区。
宜宾专区组建以后,隶属于川南行署区管理。起初,宜宾专区下辖了10个县,分别是:宜宾县、庆符县、南溪县、长宁县、江安县、兴文县、珙县、高县、筠连县、沐爱县。1951年,在宜宾县部分乡镇的基础上,宜宾专区设立了宜宾县级市,隶属于专区管理。同一年,沐爱县被撤销,宜宾专区下辖了1个县级市、9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