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当中显示:居民人均预期寿命由2018年的77.0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8.3/10万下降到17.8/10万,婴儿死亡率从6.1‰下降到5.6‰。2019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87.2亿人次,2019年居民到医疗卫生机构平均就诊6.2次。
新中国刚成立时,当时人均预期寿命仅35岁,70年间,这个数字增长了40多岁,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到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更有望达到79.0岁。
当然,有的人可能觉得没那么高,那么,我们的预期寿命,到底是被什么“平均”的呢?
被女性平均1981年时,人均预期寿命67.77岁,其中男性66.28岁,女性69.27岁,男女差距3岁。此后,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持续上升,男女寿命差距也随之拉大,到201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34岁,男性73.64岁,女性79.43岁,男女差距约6岁。如果以1981为基准,34年来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增加了13%,其中男性增加了11%,女性增加了15%,女性的预期寿命增长的速度明显高于男性。
女性寿命高于男性的原因有很多。与女性相比,男性在某些遗传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肝病、心脏病等方面,患病率比较高,但男性的就诊率却远低于女性;男性工作、劳动强度大,比女性承受生活压力更大,在意外、损伤和暴力等方面的死亡概率比女性高;女性懂得通过各种途径释放自己的情绪,而男性常常因为自尊心较强,压抑心中的负面情绪;另外,男性的吸烟、酗酒等行为高于女性,导致预期寿命性别差异进一步扩大。
被环境好的地方平均环境对人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人口质量、人口分布等多方面。空气污染使全球人类的平均寿命缩短,受空气污染影响,英美两国的人均寿命减少了4个月,其他国家的情况严重很多,俄罗斯减少了9个月,印度减少了1年半,埃及更是减少了将近2年。
空气中二氧化氮含量和人均寿命有关。我国有些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工业产值成为GDP的主要部分,同时造成环境污染,降低了人均寿命。
被经济好的地区平均研究表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预期寿命有着很强的相关性。经济是提高预期寿命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好坏主要看人均GDP和城镇化率这两个指标。
城镇化率越高,城市就越便利医疗设施就越先进,城市的医疗水平就越高,无形中会提高城镇人口的生活质量,城镇人口更注意自我保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
被人口稠密的地区平均人口密度反映着一个地区的人口稀疏程度,人口稀疏程度又影响一个地区的医疗、教育、道路等公共资源的分布均衡状况,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该地区的预期寿命。
人口密度主要体现了地区内医疗机构进行医疗救治和健康保健实施的难易程度,人口密度越大,人口分布就越集中,实施医疗保健和救治就比较容易,最终使得人均预期寿命增大。
被教育程度高的人平均人口受教育程度高低对人口和经济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知识面会大大拓宽,对营养、卫生、体育和健康等关系的了解也会加深,有助于降低死亡率提高预期寿命。
一方面,人口教育文化水平提高,营养、卫生和自我保健方面的知识会比较丰富,人均寿命自然就会提高。另一方面,妇女教育水平提高,少生优生的生育观会更加普及,对孩子的抚养也会更科学,生育率和死亡率就会下降,人均寿命相应提高。
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人们的素质及健康意识,促进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
被医疗资源丰富的地方平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发展能够改善人口健康状况,有助于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而缺医少药的地方,有病无法得到应有的医疗救治,健康水平、寿命自然更低,这一点应该不难理解。
在我国,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各类型医院林立,技术力量强,专业人才多,设备先进齐全,无论对常见病还是罕见病都有足够的水平进行诊治,即使是危重症和绝症,也能帮助患者延长生命。
被社会保障完善的城市平均社会保障除了保障特殊人群的基本生存和生活外,还可以保障人们的基本物质和精神需求,民生改善的程度也严重影响着预期寿命的高低,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提高人口预期寿命。
我国各地经济水平发展不平均,而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保障相对更完善,有更大的养老保险扶持力度,更大的食品卫生的检查力度,更有力的环境污染控制等,这些都为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被家庭质量高的人平均家庭及其饮食习惯是影响人均预期寿命的个人内部因素。一般情况下,家庭人口数越多,生活质量和水平会越低,人均预期寿命也越低。
另外,家庭饮食结构的构成如粮食、蔬菜、肉类、酒类和水产品等的摄入量也会影响人的预期寿命,例如人均肉类、水产品等消费额较高,则反映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较高,人均预期寿命也会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