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钓鲫鱼的方法众多,如传统钓、台钓及使用海竿,均有不错的鱼获,但大都钩饵着底,而笔者小时候农村鱼塘、野河钓鲫鱼,当时并没有如今丰富的钓技知识,只是简单的上拉浮漂,与钩饵保持40-60公分的距离,扬竿入水静等浮漂下沉,除去当时鱼资源等方面的因素,说明钓浮是可以钓到鲫鱼的,并且渔获还不错。那么鲫鱼在什么情况下钓浮效果好呢?又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呢?下文详细说明。
鲫鱼常因哪些因素“上浮”若要通过钓浮的方式斩获鲫鱼,那么鲫鱼一定是活跃在水的中上层,而鲫鱼属于底层鱼,日常栖息、逗留在水底,那么哪些因素的改变使鲫鱼游弋到了中上层了呢?具体如下:
1、水体温度:水温是影响鲫鱼活跃水层的重要因素。鲫鱼属于变温动物,体温随周围水体的变化而变化,通过体液调节最低可以水体温度保持0.5℃-1℃的温差。尽管如此,鲫鱼也有最适宜的水温,在16℃—25℃的水温环境下,活性高、觅食*强烈。一旦鲫鱼感知周围水温变化,随即作出反馈,朝向最接近适宜水温的水层游弋。通常水温随水体深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夏季随水深的增加而降低,冬季随水深的减少而升高。夏季白天水温高,鲫鱼躲藏在水底阴凉处或草丛里,而夜晚水温下降,鲫鱼随水温变化,则会上浮。冬季水温低,深水区相对较高,当中午阳光辐射强烈时,中上层水温回升高于下层水温,鲫鱼向中上水层游动,所以此时改为钓浮常用不错效果。
2、水体溶氧量:水体的溶氧量主要与气压有关。大气因重力原因会向水体施加一个“压力”,即将空气压入水体的动力,因此水的溶氧量一般随水深的增加而降低,这正是由于水深增加阻力增大,动力减弱所引起。鱼对溶氧量极其敏感,如果水体溶氧量低,会出现“浮头”现象,间接也说明了鱼所在的水层溶氧量低时,也会向上层水游弋。夏季的阴天,水温比平常略低,气压低导致水的溶氧量减少,底层的鲫鱼因缺氧感到压抑,开始上浮,大量鲫鱼聚集在中上层水域,虽然此时鲫鱼的活性有所降低,觅食不积极,但仍有所获。
3、其他鲫鱼上浮的情形:除去水温、溶氧量的因素影响外,其他情形下也会造成鲫鱼的上浮。水藻、浮萍众多的水域,密集分布在水的表层,外界空气无法与水表接触,空气也就不能汇入水体内,另外这些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一步消耗水的溶氧量,水中鲫鱼由于缺氧,常聚集到水草少的空隙,游弋到中上层水域争抢氧气,此时钓浮是个不错的选择。干河的支流常有流水注入,进水口处因水流湍急经常汇入大量空气,此时中上层溶氧量丰富,这种情况下钓浮也有不错的渔获。
鲫鱼钓浮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浮漂调钓:钓浮的浮漂调钓与钓底有明显区别:长时间静止突然迅速下沉;缓慢下沉中顶起或加速下沉;翻身后静止或顿口下沉等等。静止时浮漂露出水面的目数,如钩钩挂的是蚯蚓、红虫等活饵,基本不变;如果是面饵,随着时间会雾化,饵料变轻,会有所增加。
■确认鱼层:鲫鱼上浮,但到底处于中上水层具体哪个位置,需要距离水底20-50公分,通过下拉浮漂,一步步试验,直到有鲫鱼吃口出现。
■打湿窝:与钓点打窝并不同,钓浮尽量采用打湿窝,即将红虫颗粒等现在置入盆中浸泡,泡散,在置入钓点。因基本处于半雾化状态,所以很少有窝料沉入水底,避免将鲫鱼诱到底层。
■补窝:当在窝子钓到大鱼后,鱼奋力挣扎,会引起鲫鱼的紧张,暂时容易逃离或沉到下层躲藏,此时应用面饵高频率抽窝,再将鱼诱集过来。
■提竿刺鱼:钓底时因水线相对较长,用力提竿时起到缓冲的作用,不至于因用力过猛而迅速窜出水面。而钓浮则容易出现这个问题,因此提竿的瞬间用力可大些,随后立即降低速度,除去免去钩尖豁开鲫鱼嘴而逃脱外,还能避免快速提竿引起的子线缠绕。
写在后面如上所述,鲫鱼的上浮主要因水温、溶氧量、饵料等几个因素的变化所致,同时有些水体环境也会“迫使”鲫鱼上浮。因此针对这种情况,结合上文所说的几个钓浮技巧,钓鱼人可抓获不少鲫鱼!
原创:野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