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岁的陶延山,自小就喜爱雕刻葫芦的技艺。在他看来,自家葫芦雕刻的技艺必须要世代传承下去,才对得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谓。
虽然春节假期已过,人们已陆续奔赴工作岗位,但元宵未至,年味依然浓郁。这个中国年,可谓中国元素浓墨重彩。中华文化与习俗,在春节得到广泛释放和抒发。挥毫泼墨,自己书写春联,一展才情;家人围坐,勾挑剪裁出美丽的剪纸窗花,贴上窗棂门楣,堪称一景。家国情怀,未来展望,新春祝福,诸多美好的情感在欢乐的氛围里,集中表达。
春联、剪纸的中国红,是千百年来不变的美好寓意,而葫芦雕刻也因福禄的谐音,成为节日的吉祥物。虽然这项传统手工艺不及剪纸那样广泛流传,但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葫芦雕刻在节庆文化的元素中,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在昌吉州呼图壁县,就有这样一户人家,世代传承着葫芦雕刻手艺。2012年,家中最年长的陶延山,被有关部门批准成为呼图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雕、根雕技艺传承人。春节前夕,陶延山老人托付儿子儿媳来到首府,参加左边右边书店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春节活动,在现场展示了精湛的葫芦雕刻手艺,不少观众屏住呼吸,陶醉在高超的技艺中。
“葫芦,谐音是‘护禄’、‘福禄’,自古以来,人们把葫芦做成工艺品,就是讨个吉祥如意的意思。”84岁的陶延山说,自已雕刻葫芦近20年了,对葫芦的寓意如数家珍,自小喜欢这门手艺,就是因为葫芦的寓意太美好,而且,每当一个新的图案在葫芦表面成形,就有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吉祥之物有渊源
说到葫芦的寓意,历史久远。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7000年前的葫芦及种子,是目前世界上关于葫芦的最早发现。葫芦在我国古代有许多记载,同时关于其名称也有多种说法,“瓠”、“匏”、“壶”、“甘瓠”、“壶卢”、“蒲卢”均指葫芦。“壶”、“卢”本为两种盛酒盛饭的器皿,因葫芦的形状和用途都与之相似,所以人们便将“壶”、“卢”合成为一词,作为这种植物的名称。
据考证,在陶器发明之前,人们为寻找合适的专用取水用具,尝试着用各种瓜皮取水,在一代又一代的尝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葫芦最适合舀水技术。这一技术的出现,是一次足以与石器和火的发明并列的技术进步。
古人结婚礼仪上,新郎、新娘在结婚当天的新房内共饮交杯酒,就是将葫芦一剖为二,将葫芦柄相连,以之盛酒,之后夫妇共饮,表示从此成为一体,名为“合卺(jǐn)”。且葫芦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人们常挂在门口用来招宝、迎祥。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古人就此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古人认为它可以祈求幸福,使子孙人丁兴旺。
现在民间传承的故事中,葫芦成为一种“灵物”。例如广泛流传的“宝葫芦”故事,就是将葫芦描写为吉祥之物,它佑护那些善良的人们,获得幸福。
葫芦图谱多美好
也正是因为葫芦有着诸多美好的寓意,人们自古就乐于在葫芦上雕刻花样,表情达意。而葫芦造型多样,品种繁多,更是为民间手艺人提供了不少创意乐趣。
陶延山介绍,时下常见的葫芦,有亚腰葫芦、单肚葫芦、圆葫芦、油葫芦、苹果型葫芦等等。而葫芦本身,也为民间建筑、装璜、绘画、雕塑等方面提供了不同素材。比如,猴子上葫芦意为见者一家代代有成就,这样的谐意风俗,自古有之。诸多的葫芦图谱,都表明了葫芦在中华吉祥文化中的地位。
在活动现场,陶延山的儿子陶海滨详细介绍了葫芦种植、葫芦品种以及葫芦成熟采摘去皮制作全程工艺。陶延山的儿媳黄静的手艺极其娴熟精练,只见她稳稳地托住葫芦,边制作,边向观众讲解葫芦烙画技巧:“画的时候,这个线条笔不能停下来,一停下来就冒黑烟,会把葫芦烧坏掉的,所以笔嘛,就慢慢地走,稳稳地走。”
陶延山说,雕刻葫芦的技法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大、中、小三种特制的钢针,在葫芦表皮上,以纤细的线条阴刻出所要描绘的山水、花卉和人物,然后涂上松墨,使线条变得很明显,行家把这种技法称为“描写”,也叫“浮雕”。
另一种技法是用刻刀将葫芦的壳镂空,以粗犷的空隙线条勾勒出要描绘的山水、花卉和人物,行家把这种技法称为“雕刻”。画面刻好后,再在葫芦上下饰以环形卐字图案,最后配上化学或银质的底座,作品便告完成。
具体的雕法就更多了,主要有阳雕、阴雕、透雕、阳雕平地、阳雕沙地、阴刻阳雕、双勾勒等等。刀法则有直刀、平推刀、外侧刀、内侧刀、顺行刀、逆行刀、挑刀、垛刀、切刀等。这些雕法和刀法基本是从竹雕、木刻等工艺中借鉴而来的,施刀要做到五个字:“稳、准、轻、慢、巧”。
陶延山雕刻葫芦,最常采用的是浮雕,即用烙笔、雕刀在葫芦表皮上游走,他的浮雕作品,形态各异,大小不一,题材更是广泛,既有大气磅礴的《九龙图》《十二木卡姆》,也有接地气的《赶巴扎》《葡萄熟了》《花好月圆》等;雕刻作品,则以镂空为主,比如《凤飞九天》《福禄寿喜》等等。
在陶延山的家里,摆放着一堆雕刻工具,诸如定格圆规、斜口刀、直口刀、圆口刀、剪线刀、刻笔、透孔器等足有十几种。陶延山说,刻了近20年的葫芦,仅工具就换了好几套。
传承福禄前景喜
陶延山退休前是美术教师,园林工艺、工笔白描是他的挚爱。1995年,陶延山退休,自小就跟着五叔学习过葫芦雕刻的他,捡拾起了这份热爱,干脆在五工台镇幸福村种植了六亩葫芦地,开始了葫芦雕刻生涯。
“最开始是用烙铁烙葫芦表皮,但笔头不均匀,而且烫手,时间长了手烫得几天都麻木,特别费劲。后来知道了,有新的烙画笔烙画,才慢慢由不会烙到会烙,用深浅的方式可以烙出好几个颜色来。”陶延山说。
从最初的表皮绘画,到刀刻与炮烙、镂空等技艺兼用,创作出包括动物、人物、吉祥图案、山水花鸟等不同元素的作品,陶延山用尽心力,现在,他已经能做到每一件作品都令人惊叹。
“老爷子一直在坚持创作,简直废寝忘食,这种执着的工匠精神,真的很打动我。我觉得我们做儿女的也应该做点什么,这么多的葫芦雕刻技法也得有人来传承。”陶海滨说。在父亲的感染下,2014年,陶海滨开始跟着父亲学习葫芦技艺,不仅把现代元素融入到葫芦创作中,还投入经费打造乡村创客葫芦园,现在,陶海滨又借助互联网进行宣传推介,渐渐地前来葫芦园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对葫芦技艺产生浓厚兴趣,陶延山满怀欣慰。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必须要世代传承才能对得起这个称谓。我的五叔是葫芦雕刻家,我自己也是,现在儿子和孙子也都加入进来了。他们虽没有将雕刻葫芦作为专职来干,但是传承的手艺是专业的。说实话,这门手艺费时费力经济效益又不大,他们能传承我的手艺,并且认真对待,我很高兴。”陶延山说。(蔡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