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暮春的悄然离去,我们即将迈入炎热的夏季。在过去的一个月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如同春日里的小溪,悄然间汇成了一条温暖的河流。根据最新的气象数据,过去10天里,全国大部地区的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3℃,其中黑龙江东部、新疆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更是偏高4~6℃。这样的气温走势,无疑宣告着夏季的炎热已经不再遥远。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这句古老的俗语,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我国气候的两个极端,也蕴含着人们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智慧。
“冷在三九”,指的是冬至后的那段最为寒冷的日子。古人用“九九”八十一天来划分这段时间,大致在春分前后,我们才能感受到春意渐浓。而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了公历的4月末,那个让人寒意袭身的“冷三九”已经远去,取而代之的将是让人难以忍受的“热三伏”。
“热在三伏”,指的是夏至后的那段最为炎热的时光。从小暑到处暑,气温高,湿度大,让人感到闷热难耐。三伏天又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每一伏的天数都不尽相同,它们的日期是由二十四节气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一年中最炎热的天气,大致在公历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段时间里,气温高居不下,人们容易中暑,需要注意防暑降温。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节点,标志着夏季正式来临,白昼最长,阳气最盛。而古人说的“夏至三庚便数伏”,更是蕴含着深厚的阴阳哲学和文化智慧。
“庚日”是古代干支纪日法中的一种,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在古人的观念中,庚日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象征着转折和变化。而“伏”字,一则表示阴气在阳气逼迫下藏伏地下,另一则寓意天气炎热,宜伏不宜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