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坐像
「倚」有倚靠之意,其实这就是「椅子」的本意,说明它的作用就是用来倚靠的。
「御倚子」一词表明了至少在两宋之交的时候,「椅子」的称呼都还没形成,更别说「宝座」了。
南宋,对皇帝坐具的称呼开始有了变化,名称开始从「御倚子」变成了「御座」。
《南宋馆阁录》中记载朝堂之上宋高宗临朝的文殿陈设时说:「文殿五闲(间),……中设御座、御案、脚踏、黄罗帕褥。」
明代之后,家具的种类增多,形制繁衍,坐具多了加长、加宽、有时三面带围板的「榻」,类似后来我们熟知的罗汉床。
这时,关于皇帝的坐具又多了一个「御榻」的名称。
《见闻杂记》写道:「本朝大明律未成书时,闻自御榻至殿庑(读音:[wǔ])皆黏律文于上,朝夕览观,亲加删正,然后成书。」
说明太祖朱元璋在制定大明律的过程中,从他自己做的「御榻」到走廊上都贴满了律文的草稿。由此可见「御榻」可能尺寸还不小,以致其三面围板可以当墙面使用。
明英宗像
至明英宗即位时,在华盖殿设「御座」,奉天殿设「宝座」,坐具的名称与建筑的位阶相互对应。
然而,「宝座」一词并非传统词汇,而是借自佛家用语。在佛教中,一般称诸佛所坐为莲花座,又多以七宝装饰,故称「宝莲花座」,或称「宝座」。
《法华经》云:「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
在很多的佛教寺庙中,大雄宝殿上的佛祖释迦牟尼就端坐在莲花宝座上,高僧讲经布道也常常坐在类似椅子的宝座之上,宝座显示出了尊贵的地位。
明人画姚广孝像轴 故宫博物院藏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佛教诸佛的「宝座」,至迟在十五世纪前期即被人间天子借用,在举行重大仪典之时,以「宝座」之称独尊皇帝,象征其为人间的至高至尊,也进一步拉抬了君权的地位。
从高型家具兴发的宋代,皇帝所坐称「御倚子」或「御椅子」,演变到入明之后的「御座」与「御榻」,及至登基大典的「宝座」,进程漫漫但依稀可辨。
龙纹与宝座
宝座在民间还有另外一种俗称——龙椅。
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北宋皇帝的坐像画,其坐具大抵和宋徽宗的无扶手靠背椅一样,并没有龙的造型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