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在中国哪里的最好最出名
笔墨纸砚,是古代人书房的必备四个物件,合称为“文房四宝”。文房四宝,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不同的产地,而最有名的,当属宋朝以来特指的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纸(安徽省宣州)、端砚(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
文房四宝
一、湖笔。
湖笔,也叫湖颖,被誉为“笔中之冠”。中国的毛笔,起源甚早,而“湖笔”之闻名于世,当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元以前,全国以宣笔为最有名气。苏东坡、柳公权都喜欢用宣州笔;元以后,宣笔逐渐为湖笔所取代。
湖笔,以兔毫为主,狼毛和羊毛较多,具有尖、齐、圆、健的特点。湖笔分羊毫、狼毫、兼毫、紫毫四大类;按大小规格,又可分为大楷、寸楷、中楷、小楷四种。
湖笔制作1
湖笔的故乡,在浙江湖州善琏镇,相传秦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后蒙恬曾居湖州善琏改良毛笔,采兔羊之毫,“纳颖于管”,制成后人所称之“湖笔”。改制湖笔成功后,便将技艺传给善琏百姓,使之当地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
2000多年的历史,汉、晋、隋、唐、宋、元时期及当代笔工各领风*,湖笔已深深融入了这块土地。
湖笔制作2
湖笔的成名,与元朝大书画家赵孟有关,他对当地的湖笔制作技艺,十分关心和重视,据《湖州府志》记载:他曾要人替他制笔,即使一直不如意,即令拆裂重制,要求非常严格,这种严格的质量要求,一直流传至今。
详细过程:
- 笔料工序。笔料工序是指对制笔用毛进行分类,就是根据用毛的长短、粗细、色泽、锋颖等方面的不同,拣择分类。
- 水盆工序。
- 水盆工序又称水做工,是把分好类的制笔用毛,制成半成品笔头。在湖笔制作上,是最为复杂,也最为关键的工序之一。《笔史》上说:“笔工最难,其择毫。”
- 由于毫料有扁圆、曲直、长短、粗细等区别,需要在水盆中,将已脱脂的毫料,用角梳(多为牛角制的梳篦)反复梳洗,进一步整理分类。
- 水盆工序中的拣毫工作,要求极为精细,需要逐根择选,分类,组合。制成刀片状的“刀头毛”。再剔除劣毫,进行“齐毫”,造型成笔头。
- 水盆工序根据毫料不同,又分为羊毫水盆、兼毫水盆等。
- 结头工序。结头就是结扎笔头,也叫“扎毫”。是将水盆工序制成的半成品,经结扎、黏结,制成笔头。《笔史》说:“缚笔要紧,一毛出,即不堪用。”
- 选管工序。选管就是精选笔管的工序。对管径、管长,圆度、直度都有一定要求。并要剔除干裂、虫蛀、皮色枯劣、粗细不匀的管料。
- 装套工序。装套工序是将笔头与笔管进行装配。先将笔管两端锉平,再将一端掏成空腔,孔径大小需与笔头粗细相适,以装入笔头。装配工作也包括配装笔帽。
- 镶嵌工序。
- 镶嵌工序是用装饰物品(如牛角等),对笔管进行加工装饰,使其美观。镶嵌分为镶头与镶尾。镶头又称装斗,镶尾又称挂头。工艺上要求口面匀趟,起线流畅,接连紧密,螺纹清晰等等。
- 笔管经过镶嵌加工,或显玲珑华丽,或呈古朴雅美,使之操赏双优,用观两善。
- 择笔工序。
- 择笔又称择抹,与水盆工艺一样,是一项特种技艺。
- 择抹是把笔毫捻成笔头形状,把弯曲毫毛剔掉,将笔头抹光。笔头经过择抹后,即可具有尖、齐、圆、健的性能,外观上也锋颖清秀,形态美观。
- 刻字工序。
- 刻字工序是将笔名、商标以及题记等等,镌刻于笔管上的工艺。要求根据字文数目、字体形式,布局适美,安排匀当。
- 经过镌刻的笔管,有着“浮雕”的艺术效果。加上镶嵌装潢,彩绘锦饰,使支支笔器赏心悦目。
- 以上是“湖笔”制作的主要工序,实际上,一支“湖笔”的制作,从开始到完成,要经历100多道工序,制作技术复杂,工艺要求精细。正因湖笔“技甲天下”,故在众笔中“珠槃玉敦,独执牛耳”。
- 笔工。制笔的匠人中有才华的相当多,以至于文人士大夫并不把笔工当成“百工之人”,而誉之为隐于制笔业的高雅之士。清代诗人沈德潜就在《清诗别裁集》中记载了善于作诗、行事不苟的笔工沈源。当技艺与文化结合,那么一名优秀的笔工就必须具备一些形而上的东西了——不但要制笔技艺高超,而且还要深谙书法精髓;不但本职工作兢兢业业,而且不能贪财嗜利。否则,就很难达到“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的境界了。所以,一个优秀的笔工也极为难得。
二、徽墨。
墨给人的印象似稍嫌单一,但却是古代书写中必不可缺的。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内涵丰富。作为一种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现于今者,当十分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