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居住在成都,但杜甫草堂不是常来玩,还是儿子小的时候,带儿子来游玩过几次,屈指算来,已有十七年了。
母亲年初去世,为了让父亲出来散散心,今年五一节接父亲来成都耍,我和爱人陪着父亲再次来到杜甫草堂游玩。
●杜甫草堂北门●
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浣花溪公园旁,有北门、南门、东门和正门等四个门。
正门现在不在主要交通要道上,游客大多是从北门或南门进草堂。
我们在北门停车场停好车,便来到购票处购票,进入草堂。
十年不见草堂,草堂建设变化很大。
草堂内绿色植物茂盛,树木粗壮高大,花草幽雅别致,盆景形态万千,草屋清新怡人,比十多年前漂亮多了。
眼前的杜甫草堂,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
为了让父亲能看懂草堂的文化景点,先给父亲聊了一些草堂的修建历史来由。
一.杜甫草堂的修建历史
●杜甫草堂正门,面向浣花溪,正门匾额“草堂”二字系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允礼所题,门两侧还悬挂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
杜甫草堂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人来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建起草堂。在这里,杜甫度过了四年时光,并创作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蜀相》、《成都曲》、《杜工部蜀中离席》等240余首诗歌。
唐朝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剑南节度使严武逝世,杜甫被迫离开成都,草堂闲置,唐末社会动荡不安,草堂遭到破坏,仅剩地基。
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唐末诗人韦庄寻得旧址,重修草堂。韦庄去世后,草堂又无人打理。
唐大历年间,当时任四川节度使崔宁纳浣花溪任氏为妾,任氏将无人打理的草堂整修,据为私宅,信奉佛教的夫妇俩后将草堂捐给了草堂寺。
唐末社会动荡不安,草堂遭到破坏,仅剩地基。
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成都太守吕大防寻得旧址,重修草堂,并在草堂壁上绘制了杜甫画像,供人瞻仰。
宋高宗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主政成都的张焘修葺草堂,并放置了刻有杜诗的石碑26块,新增亭台、竹、柏。
明朝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杜甫草堂得到了进一步修葺,整体格局变成了前、中、后三部分,前有供奉杜甫的工部祠,中间是三件书院,后为草堂,东西各三间。
明末,张献忠入川,草堂毁于战火。
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草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梅园、草堂寺建筑群划归草堂,进行全面修缮。
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
1961年就被国家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时至今日,仍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
给父亲介绍完草堂的建筑历史后,带着父亲看了游览路线图,了解草堂建筑布局及景点。
二.草堂建筑布局及景点
杜甫草堂分为前、中、后三个院落,沿正门中轴线上依次是正门、大廨、 诗史堂、柴门和工部祠等五重主体建筑。
游览景点有诗史堂、工部祠、茅屋、大雅堂、浣花祠、万佛楼、少陵碑亭、唐代遗址等景点。每一个建筑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故事。
为了不落下游玩景点,我们陪着父亲按照草堂建筑布局游览。
(一)大廨
大廨是一座敞厅式建筑,“廨”意为官署,指古代官员的办公室。草堂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
●大廨●
清嘉庆十六年,重修草堂时命名。当时官府考虑杜甫胸怀大志,却仕途坎坷,一生不得重用,但曾经为官,应当自己有办公的场所,故命名为“大廨”。“大廨”是后人良好愿景的寄托。
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门廊上,题有叶剑英元帅的诗对“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悰薄斗牛”。
(二)诗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