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你晕的不是车,而是晕的“运动”。
具体病因学和精确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其实尚不明确,专家们针对晕动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学说。
神经不匹配学说:
人体的运动平衡系统的信息与大脑存储的经验信息不匹配导致晕动症。
前庭器官敏感性过高学说:
由于过快加速等强烈刺激,使前庭末梢感受器改变,产生晕动症症状。
血液动力学改变学说:
当前庭器官受到刺激后,导致大脑中的血液和供氧发生变化,引发晕动症。
神经递质假说:
该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应激反应,是由于某些神经递质的失调导致。
耳石失重假说:
由于双侧耳石膜的感受能力不相等,其感受器因传入大脑的信息不对称,导致晕动症
目前最广泛被接受的还是感觉冲突学说。
此学说认为晕动症与人体内耳中的前庭器官有关。
这个前庭是控制我们身体平衡的重要器官,负责感受旋转运动、水平运动、垂直运动等不同的运动方式。
正常情况下,前庭能帮助我们在运动时身体保持平衡。
但如果我们坐上车,情况就不一样了。
在车里,前庭会根据加速、减速、拐弯等各种运动感知到身体在运动状态,
但眼睛感知到的身体却是静止状态。
这时,大脑接收到了这两个矛盾的信号,就会让它犯迷糊:身体到底动没动啊?
如果再遇上堵车或司机技术不好,一脚油门跟着一脚刹车,让车里的你被上下前后左右疯狂摇动。
前庭器官在短时间里接收的信息过多,最后它也弄不清楚,身体到底动没动。
于是,大脑更迷糊了,这一迷糊就把人搞晕了。
这就是人们感受到的晕车。
晕车一般分为三个级别:
初级:面色潮红出冷汗,有轻微的恶心;
中级:恶心想吐,面色苍白,头晕脑胀;
高级:呕吐,浑身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