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着贝壳走路的关公蟹;螃蟹界的“博尔特”角眼沙蟹;“弄潮儿”清白招潮蟹;“游泳健将”善泳蟳;还有生来就像被煮熟的红螃蟹——细纹爱洁蟹……
海沧这处80平方米的两居室,俨然是一座小型的“螃蟹”科普精品展览馆。来自厦门岛周边海域的常见螃蟹,在这里被制成了标本,再以各种姿态,组合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1991年出生的厦门人黄倞朗,正是幕后的“手艺人”。从赶海采集、制作标本,到最后的艺术重构,每一个作品都要花上个把月时间。导报记者近日走近这位“不务正业”的“大男孩”,讲讲他和螃蟹标本的故事。
1
赶海寻蟹厦门海域识得80种螃蟹
周末清晨6点,天还未亮。导报记者在海湾公园一侧,见到了更早抵达的黄倞朗。扎着水裤,戴着头灯、手套,一手提桶,另一手拿着长夹子,他已准备妥当。
跳下湿滑的青苔桥墩,来到退潮后露出的海滩,黄倞朗轻车熟路,他打开头灯,赶海正式开始。
桥墩经年累月,挤满了各种骇人的海蛎壳等。但在黄倞朗的仔细搜寻中,到处都是新发现。“这个贝类叫海月,可以入药。”他指着一个吸附在桥墩上的贝壳说到。探入浅水,桥墩下一处乱网,一只红螃蟹被缠绕其中。“这是细纹爱洁蟹,海湾公园周边潮间带的优势种,没有天敌,非常常见。”他一并科普,爱洁蟹属不少含有毒性,没什么肉且不好吃,建议不要食用。
细纹爱洁蟹,堪称“懒蟹界”的“大力士”。“不爱动,甚至蟹钳上都长藤壶。但力气足,捕捉一定要注意安全。”黄倞朗说完,从石缝里擒出了又一只细纹爱洁蟹。
在黄倞朗的探索下,这趟赶海还偶遇了:以厦门命名的厦门近爱洁蟹、四齿大额蟹、红星梭子蟹、毛刺蟹、虾蛄、疣荔枝螺、织纹螺、阿拉伯宝螺等海洋生物。不过,他只带回了细纹爱洁蟹和四齿大额蟹,其他生物都被放生了。
黄倞朗告诉导报记者,根据海洋三所黄宗国教授当年做过的调查,厦门周边海域约19科近300种螃蟹。目前,黄倞朗见过约80种螃蟹,被制作成标本的,仅其中的30余种常见种。
2
改良工艺让螃蟹标本可触摸观察
带着“渔获”,黄倞朗赶回海沧的家,开始第二个步骤——制作螃蟹标本。
大学时期,黄倞朗就跟着大学标本馆的老师,做动植物田野调查,也上手制作标本。拿螃蟹来说,传统的标本制作工艺,要将蟹肉掏空、洗刮干净,用消毒水消毒后,再填充棉花,穿上钢丝。
“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标本,久了容易掉色,无法保持物种原色,而且脱水后十分脆弱,只能‘束之高阁’,远观而不能近距触摸观察,不利于科普。”黄倞朗说到。
去年开始,这个“大男孩”,工作之余,绞尽脑汁,想着改良标本的制作方法。环氧树脂——让他的想法变成了可能。
回到家,黄倞朗先将螃蟹放入冰箱,冻“懵”一小时;再用酒精或福尔马林等防腐液,浸泡两周时间,将螃蟹体内的蛋白质固化并防腐,连带*死微生物;第三步才是关键,黄倞朗要给螃蟹标本涂上保护膜——环氧树脂。“环氧树脂算是新工艺,不仅能给螃蟹标本‘定型’,做出各种姿态,还能将标本和空气隔绝,把标本内的少量防腐液锁住,保持物种色泽,使标本更有水淋淋的美感。”黄倞朗毫无保留地介绍起他的方法。
3
艺术重构90后男孩想做螃蟹精品馆
完成一只螃蟹标本,前后需要个把月,但黄倞朗乐此不疲。
这个大男孩“玩心”不止。他还将螃蟹、海星、螺等海洋生物标本,重构、组合,以各种形态,衍生出了更多艺术精品:如四齿大额蟹上演“螃蟹爬树”;爱洁蟹、招潮蟹和白海星“海湾弄潮”;还有螃蟹戏荷的“荷塘蟹色”等。
从观察盒、玻璃罩,再到油画呈现,黄倞朗的家,俨然成了小型的“螃蟹”科普精品展览馆。“家里太小了,很多都送给朋友了。”据黄倞朗估算,他做过的标本已有数百件,其中螃蟹居多。
去年,加入厦门民间一专注海洋科普的公益组织——“不懂实验室”后,黄倞朗打开了周边更多海域,搜集并记录更多标本。
他说,制作标本不仅能记录物种多样性,也能保存物种的相关信息。他希望未来能办起“螃蟹”科普精品展览馆,让这些艺术化呈现的生物标本,吸引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实现科普目的。
在他看来,自然环境保护十分重要,生态环节的稍微变化,都会引起连锁生态反应,“如海湾公园细纹爱洁蟹的聚集,就可能跟周边海域随意放生的行为,带来大量食物有关”。为此,黄倞朗也经常走进学校、社区,带领大小朋友,开展自然科普活动,希望引导他们科学地珍惜爱护自然环境。
备忘录
螃蟹地图和赶海禁忌
黄倞朗还向导报记者分享了他的螃蟹地图:海湾公园常见细纹爱洁蟹;海沧湾常见南方清白招潮蟹;观音山常见短指和尚蟹;厦金湾常见各种蟳。
同时,他也提醒,赶海切忌冒进,要掌握潮汐规律、潮水地形,没有熟悉潮汐的人带队,最好不要尝试。
赶海时,要注意不留垃圾,也不能捕捉保护动物。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黄厝海域是文昌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市民游客尽量不要进入游玩,在保护区内捕捞花蛤、电鱼等属于违法行为。
另外,赶海要穿上胶鞋,注意安全,礁石海蛎壳,容易划伤皮肤。采集和抓捕不同的海洋生物时,适当使用工具,以免受伤。
导报记者 康泽辉 /文 沈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