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五四青年节——中国青年的节日。
提到“青年”,“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便会浮现在我们眼前。这似乎是刻在骨子里的DNA,经过复制、转录、翻译,在我们潜意识中留下的固有印象。
那我们是否想过何以谓青年?“青年”一词又是从何而来?未来青年又将走向何处呢?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所指的青年年龄范围是14-35周岁。从这个角度来说,“青年”仿佛是一个简单概念,它指代着一个人生阶段,是一段年龄阶梯,是一截你我必然会走过的路,是年少时值得期待的未来,是转过中年的转角时,念念不忘的、闪着光的旧回忆。
而“青年”又是个复杂的概念。
正如我们所走过的那段时风时雨的青春,我们所见的青年人,他们充满朝气而又偶感迷茫,有独闯天涯的勇气,又有难以放下的东西;他们偶尔会有小脾气、有小抱怨,却又有理想、有抱负,在关键时刻会永远冲在前面;他们会困于一时的囹圄,偶尔疲于越走越窄的人生路,却又永远不会放弃,直到用自己的双脚蹚开新的道路……
这样的青年,是每个普通的你我,是每个正值青春的人,是每个把心放在阳光下,永远对未来抱有希望,永远拼搏,永远心向光明的人。
“青年”概念的流行
“青年”概念的流行,与新文化运动有着紧密的联系。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在其发刊词《敬告青年》中,陈独秀指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并对青年寄以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希望。自创刊以来,《新青年》杂志围绕青年问题进行刊文,不断革新人们对青年的认识,增进大众对青年的认同,使得“青年”概念逐渐普及。
《青年杂志》创刊号陈独秀撰文的《敬告青年》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时代塑造青年 青年创造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