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网络辟谣,治理谣言乱象,净化网络生态,是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切实提升广大人民群众上网安全感和满意度,公安部将2024年作为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年,集中整治网络谣言乱象;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2024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推动网络生态持续向好。
现实生活中
哪些网络谣言
容易使广大人民群众受蒙蔽?
为及时有效消除网络谣言的不良影响
相关部门作出了哪些努力?
如何使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更好地实现长效长治?
连日来
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警惕
热点引流 “蹭话题”更易传播
5月21日,上海市民李兵在浏览“上海网络辟谣”微信公众号后,把一篇题为《上海老年助餐补贴每天发2元?官方回应》的文章分别转发在了家庭微信群以及朋友圈里,她还通过微信消息专门叮嘱家里的长辈:“之前网传的消息对相关政策有曲解,不要被误导,具体情况要以政府回应为准。”
来源:“上海网络辟谣”微信公众号截图
李兵向亲友普及的这篇文章,是上海市民政局就此前网上流传的“上海年满60岁老人每天发2元钱助餐补贴”不实消息迅速作出的回应,声明“目前上海没有全市统一的助餐补贴标准。各区、各街镇结合实际,制定本区域的老年助餐补贴政策。”而之前的不实消息称,此项补贴可通过支付宝等途径申请,补贴款将打进老年人的敬老卡或者社保卡内。在该辟谣页面的下方,网友纷纷留言对谣言“吐槽”:“这种消息误导老人”“爸妈看了后盯着我帮他们申请,搞得我一头雾水”……
当下,类似的事情并不鲜见。记者梳理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公示的2023年12月至今年4月的网络谣言榜发现,民生领域为谣言高发区,此外,公共安全、科学科普、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谣言也相对较多。“龙年没有立春是‘寡妇年’,不宜结婚”“某区发生重大刑案,警方发布悬赏通告”“药店已停止统筹额度支付”“绿得发黑的菠菜不能吃”等网络谣言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误导了公众认知,还渲染了焦虑情绪,造成了不良影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社会热点新闻自带网络流量,更易被造谣者利用群众关注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以“蹭话题”“带节奏”的形式挑动公众情绪。“今年1月,哈尔滨警方依法查处一起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关于冬季旅游景区不实视频的案件,许某等人为达到吸引流量提升视频号关注度的目的,利用热点新闻拼接制作并发布不实视频。警方第一时间打击整治该违法行为,及时消除了不良社会影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警务技术三级主管盛雪岩告诉记者,自2023年12月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以来,哈尔滨集中打击查处了一批通过网络造谣诽谤、恶意炒作等违法行为,其中,社会热点伴生网络谣言现象较为凸显。
行动
建强矩阵 以事实回应关切
“当好‘真相放大器’,才能用确凿的事实粉碎谣言。”盛雪岩表示,由于谣言往往有着“先入为主”的特点,因此网络辟谣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用“真相取代谬误”。为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各地重拳出击,在加大力度开展排查整治的同时,积极建设网络辟谣宣传矩阵,加强正面引导教育,抢占舆论主动权。
5月19日,重庆市公安局南岸区分局官方微博“平安南岸”发布警情通报,公布“胖猫”事件调查情况。全文超过2000字,详尽披露重要佐证细节,一一回应广大网民的关注焦点,赢得了广泛点赞。
来源:平安南岸微博截图
“这是一次成功的网络谣言整治案例,不仅以真诚的态度回应了社会关切,在经过各大官方媒体转发扩大传播范围后,也进一步消除了负面影响。”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网信办主任谭凯兴负责网信工作已有十余年,他告诉记者,提升辟谣信息的可信性和可见性,通过新闻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加大辟谣信息的传播力度,能使真相覆盖更广泛的受众。
谭凯兴说,“张冠李戴”的视频造谣由于辨别真伪的难度较高,是打击整治网络谣言的难点之一,因此做强宣传矩阵尤为必要。“去年,一则‘融安县人民医院有两人跳楼’的视频引发公众关注,而视频内容实为该医院在进行创伤中心建设应急演练。我们第一时间约谈发布者冯某,并在‘网信融安’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及时发布辟谣信息,经省、市级官方媒体转发后,阅读量超500万人次,起到了良好的正面导向效果。”
“有的信息真假混杂、部分失实,在认定谣言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和难度。”湖北省汉川市互联网信息中心负责人陈智向记者介绍,当地网信部门与公安、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建立了长效协作机制,畅通线索通报渠道和核实认定渠道,努力将事实还给公众,“对于谣言,我们会第一时间通过官方账号或媒体平台尽快澄清,最大限度挤压网络谣言传播空间,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
建强网络辟谣宣传矩阵,关键的一环还在于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哈尔滨警方通过多种形式持续开展辟谣宣传和普法教育,坚持打击整治与宣传教育一体推进,全力营造清朗有序的网络环境。”盛雪岩介绍,哈尔滨目前已举办线下宣传活动472场次、专题讲座800余次,接受群众咨询2万余次,使“不信谣不传谣”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展望
多方共建 聚合力净化网络
“相关平台应加强审核管理,及时有效受理举报信息,运用技术手段辅助辟谣,”陈智在工作中观察到,自媒体营销号使用人工智能、视频合成等技术发布不实信息的现象时有发生。他建议,在指导网站平台强化监测查证力度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对网络大V的管理,发动他们带头抵制谣言、传播真相。
针对蓄意编造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北京恒都(成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谷伟指出,这类行为可能触碰法律红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将受到治安处罚。此外,如情节严重触犯刑法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谷伟建议,面对纷繁芜杂的网上信息,广大网民应自觉增强对网络谣言的辨别能力和法律意识,“一方面要在思想上保持理性和冷静,不盲从不跟风,不要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另一方面要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认识到编造传播谣言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谢澍告诉记者,公民发现自身合法权益被网络谣言侵害时,应及时收集保存相关证据,包括但不限于截图、链接、发布时间、传播范围等,同时尝试联系谣言发布者或传播者要求其删除谣言内容,并公开澄清和道歉。他表示,还应向相关平台举报不实信息,要求平台采取措施并提供帮助。如造谣情节严重的,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赔偿损失、恢复名誉等。“被害人就网络侮辱、诽谤提起自诉,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被害人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三款的规定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谢澍说。
“每一位网民都是信息传播的节点,我们将继续致力提升全民识谣防谣水平。”提到未来网络辟谣工作的重点,盛雪岩指出谣言需“治”止更需“智”止,注重网络媒介素养、法律意识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识谣辨谣能力,而创新宣传教育的表达形式,用系列的、深度的视觉传播,揭秘虚假的网络谣言,可以更好地引导社会各界共同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
如今,网络辟谣专项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接下来,各地将积极推动网络舆论生态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谈到下一步的工作时,谭凯兴再次强调了用好网络辟谣宣传矩阵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平台或联盟集中发布辟谣信息,还可以组织专家进行线上辟谣宣传教育等。此外,要鼓励公民积极举报不实信息,并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对支持网络辟谣的公民给予一定的奖励或表彰。”
- End -
▌本文来源 |《精神文明报》(2024年6月5日 A1版)
▌编辑 | 向真
▌审核 | 秦丽 陈晓芸 杨均
红色旅游,热度UP!点文末阅读原文查看详情。